探析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深层原因.docVIP

探析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深层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深层原因.doc

探析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深层原因_司法制度论文 现代法精神的内化过程离不开对本国国民的法制教育,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民众法制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然而近些年我国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大学生权益屡遭侵害现象以及各种高学历犯罪人群的增加,却实在反映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的欠缺,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与理论问题。 一、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沿袭“以课堂教育为主,以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的教育模式,该种模式有着急功近利的特点,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 (一)重知识性教育,轻理念性教育 法制教育本是一种素质教育或理念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法律的信仰,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法律理念的培养。法律知识只是树立法律信仰的基础,法律信仰的养成还离不开主体对知识的利益感受、价值认同和坚定信念。要统合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就必须强化法律背后的价值精神。然而我国当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却只重知识性教育,轻理念性教育,制度内容的讲解要大于制度价值的分析,法律技能的培养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教育的重点不是制度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更多则是制度本身。这种倾向同时也反映在高校法制教育教材的编排上。从当前各高校通用的教材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编排在同一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仅占1/3有50页左右,且内容十分宽泛,各个部门法学的相关制度几乎都被囊括其中,有关的介绍也极为简单,概念的简单罗列远大于制度价值、制度理念的分析,整本教材更像简明的法律知识读本。 (二)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性教育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需要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定条件,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法律,感悟法律,从内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这才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能为大学生创造的直接体验法律的机会很少,惯常的课堂教学多沿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只是一味地记,有关的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很少被引入,法制教育被实际演化成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缺乏了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有了对法律的内心情感,如此模式培养的学生更像一个纯粹记忆的机器,纯粹的课堂知识传授只是加深了大学生对法的理性认知能力。离开了具体的法制实践,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简单存储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的信仰。 (三)课时集中有限,教学实效性差 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从各高校有关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计划来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时数十分有限。《法律基础》在2006年之前是单独一门课,有教学时数(36学时)的保证,但自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和发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后,原本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被合并为一门必修课,教学时数锐减,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课时安排仅剩12~18个学时,与新方案出台前的36学时比较,其比例被大幅压缩,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实施法制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此外,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此时的大学生尚处于懵懂期和心理调试期,理性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过于抽象的法律理念教育则可能会因他们对法律教育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实际的教育效果。 (四)师资不被重视,教学不够深入 当前我国高校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大多为政工干部,在体制上属于‘两课”教师,他们中的多数不仅担任着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同时还担任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专业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人不多,对法学理论的掌握也相对有限。此外,由于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繁重,这些教师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多是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受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实际的法制教育过程中则多倾向于对法律条文、法律概念做简单解释,有关法的价值剖析、理念引导相对较少,很难使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二、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