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宾语限制在跨语言中适用性考察.docVIP

直接宾语限制在跨语言中适用性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直接宾语限制在跨语言中适用性考察

直接宾语限制在跨语言中适用性考察   摘 要:针对英语结果构式提出来的直接宾语限制是一个普遍语法原则,它不仅适用于英语结果构式,也适用于日语和汉语结果构式。对于汉语结果构式中存在的所谓的直接宾语限制的反例,不应该只从表面上认识这些现象,而应该透过这些语言现象的表面去认识其本质,从而正确判断这一原则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直接宾语限制 结果构式 表述 非宾格假说   一、引言   直接宾语限制(Direct Object Restriction,简称DOR)是Simpson(1983)根据下列句子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结果构式(resultative construction)中结果谓语(resultative predicate)只能表述直接宾语,而不能表述主语或附加成分①。   (1)a.I melted the butter to a liquid.   b.*I melted the steel hot.   (2)a.*Dora shouted hoarse.   b.The river froze solid.   例(1)中结果谓语“to a liquid”表述直接宾语“the butter”的例(1)a合法,而结果谓语“hot”表述主语“I”的例(1)b不合法。例(2)a和例(2)b都是以不及物动词构成的结果构式,但两个例句的可接受度明显不同。由此,LevinRappaport Hovav(1995,下文简称LRH,1995)把英语结果构式看作非宾格假说(unaccusative hypotheses)的诊断句式。   在关系语法的框架下,Perlmutter(1978)根据其出现的句法结构及词汇意义,将不及物动词分为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并指出这种分类有语言共性,这就是著名的非宾格假说。后来,Burzio(1986)继承了Perlmutter的思想,并在管辖与约束理论的框架下加以发展。虽然非作格动词与非宾格动词都属于一元动词,而且唯一论元通常充当句子表层结构的主语,但是非作格动词句在句中只带一个深层逻辑主语,属于深层无宾语结构,而非宾格动词句在句中只带一个深层逻辑宾语,属于深层无主语结构。例(2)中表动作的“shout”为非作格动词,表状态变化的“freeze”为非宾格动词。如果我们把DOR中的直接宾语解释为深层宾语,就可以解释例(2)a和例(2)b在句法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即前者不合法是违背了DOR,后者合法是遵守了DOR。   虽然不带宾语的非作格动词不能出现在结果构式中,但是在非作格动词后添加某些成分时就合法了②,此时宾语位置上的成分不是动词的必有论元,因此把它叫做虚假宾语(fake object)。在例(3)中,虽然状态变化的个体已出现在主语位置上,但结果构式要求再次以反身代词的形式出现在宾语位置上,这种形式上的操作说明了DOR的正确性。   (3)He ran himself tired.   然而,近年来一些语言研究者依据下面的语言事实,对DOR提出了质疑。支持这些质疑的例句的特点是,与上面所举的表状态变化的结果构式不同,都表示位置变化。也就是说,在例(4)中加线部分的介词短语描述的是主语的位置变化。   (4)The wise man followed the star out of Bethlehem. (Wechsler,1997)   上面的例句能否构成DOR的反例,语言学家之间意见分歧很大。维护DOR的阵营以Mateu(2005)、加贺(2007)为代表,他们认为表位置变化的句子应该与表状态变化的结果构式区别开,并把例(4)看作移位构式。表移位的句子与结果构式区别开来的观点是否正确,本文不作深入探讨,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表状态变化的结果构式中,DOR是个值得信赖的表述原则。下面将针对英语结果构式提出来的DOR在日语和汉语结果构式中的适用性进行考察。   二、DOR在日语和汉语结果构式中的适用性   例(5)b和例(5)c是与英语结果构式相对应的日语和汉语结果构式。   (5)a.She tinted her hair red.   b.彼女が髪を赤く染めた。   c.她染红了头发。   日语中“连用修饰成分+V”形式对应于英语结果构式。作为结果谓语的连用修饰成分一般由形容词、形容动词或拟态词来充当。上面例句中加线部分为由形容词充当的连用修饰成分,与英语的结果谓语相对应。在汉语中带结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对应于英语结果构式,这种结构在汉语学界被称作动结式或者结果复合动词。   (一)及物的结果构式   下面的例句是以及物动词构成的英语、日语和汉语结果构式。   (6)a.She polished the shoes to a brilliant shine.   b.彼女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