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对刑事法挑战及对策研究.docVIP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对刑事法挑战及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对刑事法挑战及对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对刑事法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知识容易被分享的同时,涉及网络的侵犯著作权行为日益复杂和严重,著作权刑事保护的难度随之加大。相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我国著作权刑事保护的法律规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网络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容易实施,取证更加困难,对网络环境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进行研究并适时调整我国的刑事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此,笔者对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给刑法带来的挑战进行研究,协调好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   关键词:网络环境;侵犯著作权犯罪;刑法措施   引言   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犯罪和传统的著作权犯罪相比有哪些区别和特殊之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犯罪对我国的传统刑法和刑事司法带来了怎样的挑战?我们该怎样去应对这些挑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范这样的案件发生?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之含义   犯罪的概念是对某一犯罪之最本质特征的总结和概括。对刑法某一罪名概念的规定应当紧密结合刑法条文的具体规定。①侵犯著作权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主要涉及的罪名是刑法第217条的侵犯著作权罪和第218条的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关于侵犯著作权罪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违反著作权法的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人的许可,复制发行其作品,或者出版他人享有出版权的图书,或者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制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情节严重的行为”。②   网络环境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关键是将犯罪限制在“网络环境”③下,具体来讲,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侵犯权利人的著作权并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具体来讲就是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的允许,通过电子设备对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产品进行篡改,并将篡改后的作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获利的行为;或者通过上传方式侵犯权利人网络传播权或下载方式侵犯他人复制权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再或是将他人具有著作权的需支付一定费用方可使??或浏览的作品,通过网络提供免费作品的方式,诱使他人点击或使用,从中获利,带给权利人较大经济损失的行为。   二、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对传统刑事法的挑战   由于侵犯著作权具有犯罪主体智能化、集团化,犯罪手段的多样化、隐蔽性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对刑法的挑战对传统刑法形成了挑战。   (一)对既有犯罪对象的挑战   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对象是作品。从我国刑法第217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受刑法保护的作品有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在网络得到普及的今天,数据库已经应用在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库也是作者通过创作活动等产生的智力成果,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计算机软件并不能涵盖数据库。数据库能否成为保护的对象,传统理论并没有进行解答,应当受到深度的关注。   (二)对既有犯罪目的的挑战   我国对于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在主观要件上均要求是出于故意,并且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在网络环境下犯罪目的发生了异化,特别是在复制技术、网络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即使是许多不以营利为目的行为也可能给版权人造成巨大损害,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害。有的是为了实现网络的“共享精神”,有的是为了提升网页或是博客的点击量,或者是为了降低作品作者的声望,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他人作品。凭借网络的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可能比以营利为目的侵权行为还要严重。传统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要件无法应对在网络环境下的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刑法必须对这种犯罪目的的异化作出反应。   (三)对既有危害后果的判断标准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危害后果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主要还是从违法所得额、非法经营额和侵权作品数量上来衡量,还是没有脱离“营利大小”的约束, 2011年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条规定网络著作权犯罪中的“其他严重情节”主要考虑“非法经营额”、“作品数量”、“被点击数”、“注册会员数”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顺应了网络环境下对于侵犯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危害判断标准,但是这些因素在网络环境下考量起来仍然不太容易确定。如网络环境下的复制品的数量不容易确定,由于存储介质的不断更新,存储空间和压缩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压缩打包技术和分包技术使得只通过看压缩包的数量来判断信息网络传播的侵权文件的数量就不太准确。通过点击率或弹出窗口传播信息来衡量侵权状况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