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古典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打通这一关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笔者就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谈一点浅见。
一、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直抒胸臆仅是独特的抒情方式,而间接抒情却十分普遍,手法也丰富多彩。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传统也是普遍采用的表现手法,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片描绘了秋天典型的特征,为抒情作好了环境的铺垫。并且,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情”,衬出人的有情,景语的确是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的景物包含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整个的是寓情于景。古典诗歌是很擅长用景物传达思想感情,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的。
(二)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托物言志,也是古典诗歌抒情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诗人和事物相融合,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咏蝉诗,抓住了蝉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思展开联想。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借助咏蝉来抒发感情,蝉的清高、诗人的清贫,其实是不分彼此的,诗人的遭际就能够形象而深切地表现出来。古人常借咏梅、咏柳等来表达自己的志趣。陆游笔下寂寞地开在驿外断桥边的梅,正是诗人不幸遭遇和报国无门不得志的写照。李商隐的《柳》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借清秋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的柳,自叹身世,自伤迟暮,写出了诗人的隐衷。
(三)寓情于事,借事抒怀
抒情诗是古典诗歌的主流,而借助叙事来抒发感情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手段。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歌只用写家书一事,特别是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刘禹锡的《阿娇怨》也是通过叙事抒情的典型事例。“望见葳蕤举翠华,诚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信来,言幸平阳公主家。”诗题中明明点出“怨”,而全诗却异常平静地叙述被汉武帝疏远冷落的陈皇后阿娇,盼望等待受宠幸而未受宠幸的一个生活细节,含蓄地表达了阿娇的怨怅的恚愤。诗中写事,把要抒发的感情蕴含其中,跌宕多姿,耐人寻味,更可彰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比和衬托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现象、际遇等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比照。对比有明显的,也有暗示性的。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对比十分明显。而刘禹锡的《乌衣巷》,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是明显的,而昔日的繁华却是暗示性的,要通过对比诗歌的意象的揣摩品味之后才能明白,这种对比是隐蔽性的。对比又有纵比和横比,前两例皆是今昔之比,属纵比;而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是横比,如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从大的角度可划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描绘了两个情景,一是一家男女老少割麦和送饭送水,一是抱着孩子的贫妇人在旁边拾麦穗。第二个层次,诗人由农民生活的艰辛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希望能起到讽喻的作用,上升了诗歌的思想高度。
衬托也是把两种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只是两者之间的性质既可以相反,也可以相似,并且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相同性质的一事物对另一事物进行烘托,是正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此”是指天姥山,是吟咏的对象。高大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显得矮小,就突出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正衬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古人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与乐情,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反衬的效果。反衬就是用事物的对立条件衬托事物,常用的方式有以喜衬悲、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闲衬忙、以丑衬美等。唐朝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中写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而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深叹惋。以动衬静,即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贾岛著名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敲”字,用清晰的声音衬托出李凝居所的幽寂。同样,杜甫《漫成一首》绝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明衬暗的例子,如唐代张继的《枫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