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千年科举取士陈规 启百廿幼童留美之洋途.docVIP

破千年科举取士陈规 启百廿幼童留美之洋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破千年科举取士陈规 启百廿幼童留美之洋途

破千年科举取士陈规 启百廿幼童留美之洋途   在清季洋务运动中,同治十年八月初八(1871年9月9日)北京紫禁城忽然传出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新闻:清廷当局居然突破了我国古代自隋唐以来,厉行了千年科举取士的圣规;一贯顽固坚守“老祖宗传下的规矩”的慈禧太后,居然恩准了洋务派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转呈容闳关于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学习西方军政、船政、步算与制机诸学》的奏章。这可是大清王朝闭关锁国227年来,首次主动揭开对外开放的序幕。   当上述幼童留洋计划付诸实施时,翌年曾国藩忽然病逝,于是筹办轮船招商局和选派幼童留美这两项“洋务”,清廷下旨均由李鸿章主持实施。   按说,李鸿章系安徽合肥士庶出身,21岁考取举人,24岁中进士、点翰林。未几,回乡团练淮军。后来在曾国藩麾下平定太平天国立了大功,于是官运亨通,历任江苏巡抚、两江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授武英殿、文华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是个深受皇恩于科举仕途的佼佼者。但是他却不拘泥于传统,不虔诚于先圣,对新生事物甚为敏感。他1865年任江苏巡抚时,目睹上海英租界“常胜军”的洋枪洋炮,对付太平军传统的冷兵器,其威力无比。于是他极力主张:“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在上书总理衙门恭亲王奕?,转呈清廷的奏折中,竟不避群臣的指斥,大胆直陈:“窃以为天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浸沉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异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家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先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而才可云集。”事隔六年,他这一主张,居然得到清廷的批准,他当然要鼎力付诸实现。于是,他随即拟定了幼童留美的章程:一、在上海和美国设立留学事务局,办理幼童赴美肄业事宜;任命翰林陈兰彬为正委员,容闳为副委员,掌管这项工作;二、通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大伯士顿(president),转告中国自1872年起,分四批逐年选送30名幼童,赴美国学校肄业。并言明其束修,膏火(学费和生活费)均由中国政府负担。旅美条规,悉遵美国向例办理;三、每年在各省挑选10~15岁,读过几年私塾的聪慧幼童30名,其亲属情愿送往美国求学者,即会同地方官员,出具亲属甘结。然后携至上海留学事务局,经考试合格者,先在上海预备学校学习英语,等候出洋;四、选送出洋的幼童每年30名,四年(1872-1875年)共计120名。抵美后,寄宿食于美国平民家,从插班小学开始,学习15年,到大学毕业。即每年有30名学成回国,由驻美监督委员罗 列每人所长,听候任用。将分别赏顶戴官阶差事。此系京官,不准在外洋入籍逗留,及私自先回,遽谋别业;五、历时18年的幼童留美全部预算为120万两,由国库支付。   附小镜头1:幼童詹天佑父亲詹兴洪的具结书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朝廷派遣,不可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死亡,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婺源人。曾祖父贤,祖父世鸾,父兴洪。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兴洪亲笔画押。   附小镜头2:幼童李恩福,后来在美国回忆当年离家辞别母亲的情景说:“与母亲告别时,我跪在她面前,我没有拥抱她,也没有亲吻她。因为这在中国的礼仪中,是不体面的。我按照传统的礼节,向她磕了三个响头。母亲强含着泪,装出高兴的样子,但我看得出,泪水在她眼眶里打转……”   1872年春,各省经过选拔,录取的第一批30名幼童到上海报到,先在预备学校学习英语,并定于8月上旬启程赴美。   8月5日,上海申报登载首批幼童谒见美国驻沪领事霁颜的新闻:是日早晨,赴美幼童皆衣葛纱缺襟袍,戴凉帽,履缎鞋,腰系折扇、带钩,分乘30多顶轿子,由护送官员陈、容带领前往,诸生无不喜形于色。   接着,幼童们又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集体留影(见题图)。   入夜,幼童们怀着惜别祖国的心情,来到洋泾浜岸边,欣赏黄浦江的夜景。那时,上海马路照明的“自来火路灯”,还是昏暗的煤气灯,只能影影绰绰看见江面上停泊的许多外国轮船。他们也认不出哪艘是他们明天要乘的美国轮船。   翌晨,30名幼童,在容闳老师的带领下,登上去美国的“明轮船”,他们发现这船的两边船舷,安装着两个硕大的由蒸汽机带动的明轮,来推动船体前进。其船身前后,还安装着许多桅杆和风帆。容闳老师向他们讲解:从上海到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大约要航行一个多月。为了少装煤,既节省燃料,又能多装货,所以仍利用风帆助航。幼童们才领悟其中的诀窍。他们又兴致勃勃地聆听容闳老师介绍如何适应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小时后,轮船驶出吴淞口,风浪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