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民国时期太极拳著作中“序”研究
关于民国时期太极拳著作中“序”研究
摘 要:通过对民国时期太极拳著作中序的研究,了解民国时期人们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和态度。研究发现太极拳被赋予了强种强国的政治任务;太极拳健身功效被普遍认可;太极拳出现了理论不断渗入和被借鉴的现象。张三丰创拳是当时太极拳源流观的主流;太极拳成为中西体育文化对抗中的“武器”。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序言;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2-0111-04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短文,也可包括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被喻为“游园的向导”,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图书内容的作用。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太极拳著作颇丰,虽然太极拳专著的绝对数量只有56种,但是相对于其它武术种类出版的拳种书籍,数量相当可观。而且,比较重要的几种著作常常再版,甚至数次再版[1]。与著作相伴而生的是大量的序。据考证,作序的作者或为当时政要,如蒋介石、蔡元培、褚民谊等;或为地方名流,如杜严、李兴中;或为学术精英,如陈微明、徐震、唐豪等。在析辩夸大、荒诞、附会之后,通过对这些序的研究能够清晰展现当时社会对于太极拳的态度与认识。本文通过对众多民国时期太极拳著述中序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并引用当时影响较为广泛的著述内容进行说明,以期为太极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 太极拳被赋予强国强种的政治任务
1840年后中国开始急速没落,志士仁人急切寻求救国之路,“体育救国”成为一种确实存在的观点。“及甲午战争败后,政府始恍然知积弱之不足以图存,于是改练新军,学校亦增设体操一科”[2]107。起初,洋务派和维新派主张大力培训新式军队和推广西洋体操。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推动下,1903年底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1906年,清廷学部又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附设5个月毕业之体操专修科。诸多忧国人士也认识到颓废的精神、疲弱的身体难以抵御列强的入侵,因此提倡体育之声渐高。
???本备受冷落却与“尚武精神”紧密相连的武术也备受关注。1921年张一麟[3]8为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所作的序中说:“自秦政一统,世主忘人民之尚武,去古者兵农合一之时益远。国人多媮惰萎靡,霸天下着乃大欢。适以与东西列强接触,遂不寒而栗,不吹而僵,谁之咎也。民国成立,识时务之士渐知拳术之为国魂。”国术“功能之伟大,不仅可以健身强种和延年益寿,而且可以自卫卫国,自御御侮,一旦沙场迎战,白兵相接,即可以发挥其伟大的效益……中国的拳勇技击,与西洋的飞机大炮有相等的作用。”[2]239武术成为强健国民体魄、振奋民族精神进而挽救国家于危亡的良药。
太极拳被视作“国术”代表,也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政治功用。1929年,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在为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作序时赞许太极拳“自卫奋斗,强种卫国。”1930年李兴中[4]12在为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所作的序中提及,“值此国难严重、人心浇薄之时,正宜扶持正气,挽救颓风,砥砺献身殉国之精神,养成成仁取义之信念,则其收效之宏,当不只健种强身已也。”1935年吴公藻[5]在其《太极拳讲义》的自序中说:“当道诸公,提倡国术,不遗余力,用以振奋民族尚武精神,引起国人之注意,而一般行政机关,学校法团,尤重于太极拳,风行所至,几遍全国。”1942年,樊象离[4]13在为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所作的序中说:“忧国之士,伤民族之陵夷,倡为国术就往之论,而尤效力于太极拳法。”1946年,陈文慧[6]在为宋史元著《太极蕴真》作序时说“至盼各界读者潜心研究,广为提倡,练习使全民族人人尚武,庶东亚病夫之识得以雪除,而健身建国之功可立而待。”可见,自民国伊始至新中国成立,鉴于国势飘零,太极拳长期被赋予了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成为爱国志士、拳术大家的一种理想信念与精神寄托。1934年杨澄甫[7]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自序中表述最为明确,“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
2 太极拳技击的式微与强身健体功能的认可
清末至民国,国家衰败,战争不断,武术的技击功能在火器面前逐渐式微。1921年李时灿在为陈鑫[8]《陈氏太极拳图说》所作的序中说:“自火器日出,杀人之具益工,匹夫手持寸铁,狙击人于千里之外,当着辄靡,拳法与遇,顿失功能。”在武技逐渐退出战争,攻防格斗功能逐渐式微之时,其强身健体功能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纵观太极拳著作中的“序”,自1921年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至1948年出版的黄寿宸《太极拳的理论与实际》均将太极拳的健身功用视作太极拳功效的首选。1921年许禹生[3]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