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 限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VIP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 限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 限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4、5 3、6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10、11 9、12 8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广州一模)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新的儒学体系形成解析:材料仅仅提及了汉代的一些节日看不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故A项错误。清明、重阳、冬祭腊日等节日与B项错误。清明、重阳、冬祭腊日都有祭祀先祖的习俗春秋社日则有祭祀神灵的习俗而这些祭祀先祖神灵的活动在先秦时都是上层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是其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礼制到汉代却通过节日的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形成定制这说明礼文化制度在汉代已经世俗化了。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的是传统节日并未提及具体的儒学内容谈不上新的儒学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唐山模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解析:本题考查A项正确;孔子的孝道标准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孔子孝道思想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孝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山西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A4.(2016·常德模拟)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  )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成为社会常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没有涉及六国互相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选拔人才使墨学地位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广东七校联考)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  )孟子      B.韩非子墨子 D.荀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强调“礼仪”“法”结合治国这与荀子的“礼法兼施”思想一致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珠海模拟)《孟子·尽心上》中提到(  )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解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说明“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A7.(2016·鹰潭二模)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董仲舒提出民性有A项正确。答案:A8.(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合。答案:B9.(2016·太原模拟)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秦朝贯彻了法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项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而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题干“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C项正确项错误。答案:C10.(2016·江西联考)《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