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语境 辨明用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依据语境 辨明用法

依据语境 辨明用法 ——突破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山东 刘洪涛 ☆考点点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常见文言虚词”是《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必须掌握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第二,“在文中的用法”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第三,“理解”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理解某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考点攻略☆ 1. 语境揣摩法 理解文言虚词不能脱离语境,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经典回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遂自投汨罗以死 B. 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 余惝然久之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 仍挟一册与俱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试题分析】 此题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B项都是代词,代人或物;D项“与”都是介词,可译为“跟”;C项的推断要紧密结合语境,“久之”的“之”为音节助词,在此语境中无实义,“亦哀之矣”的“之”为代词。 【参考答案】C 2. 词性辨析法 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所以要根据语境辨析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用法。区别词性主要看虚词在句中的作用。例如“与”,有时作连词,有时作介词,关键看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起连接作用的是连词,起修饰作用的是介词。 【经典回放】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 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试题分析】 此题A项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为“再、又”的意思;B项,“他”代词/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介词,“把”/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D项,“相互”/“他”。 【参考答案】A 3. 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是指根据虚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判断它的含义及用法。在解题过程中,当你感觉有些虚词的用法难以确定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 【经典回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 见有敝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试题分析】 此题例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之”位于动词“视”后,从语法角度分析应作动词的宾语,意思是“它”,代指“故书”;B、C两项的“之”都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为助词,表明前后是修饰关系,可译为“的”或不译;D项,“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助词,作用也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例句相同。 【参考答案】D 4. 标志识别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是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熟记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何……之”“唯……是”等。另外,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说的是……吧(吗)”,“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或“凭什么”等。 【经典回放】 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王好战,请以战喻 C. 不然,籍何以至此 D.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试题分析】 例句中的“以”为介词,是“用、拿”的意思。A项的“以”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C项的“何以”是固定格式中的虚词,即“以何”,在此处的意思是“为什么”;D项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关系;只有B项的“以”跟例句一样。 【参考答案】B ?5. 代入检验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判断虚词用法难以决断时,将合理猜测出来的含义放入句中,如果上下文贯通,语意顺畅,一般来说就是准确的。如“而”可表承接、转折关系,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代入;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却”代入,代入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可继续尝试。当然,运用代入检验法要综合考虑文章的前后文,句子结构和词性等,并且最好要多次代入尝试,以求得准确的判断。 ☆提升训练☆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