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遗”传承样本三级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非遗”传承样本三级跳

一个“非遗”传承样本三级跳   2013年12月31日,巴南区接龙镇。   乡场外庄稼地里,53岁的唐佑伦身着天蓝色对襟祥云衫,脚蹬圆口黑布鞋,手拿包铜竹唢呐。   旁边,九名汉子与他一般打扮,手中各持锣、刹、笛、鼓、哨等乐器。   一阵风起,草叶飘摇。   “起!”唐佑伦迎风吆喝。   刹那间,乐器齐鸣——打击音密集紧凑,如暴雨拍击湖面;吹奏音昂扬激越,如鹞鹰翻飞长空。   传承已逾百年的经典曲牌《将军令》,响彻云霄。   唐佑伦的心绪,随着古老乐曲穿越了久远时空。   典型矛盾   1969年,唐佑伦八岁。   他有了一件新“耍事”——站在自家院坝里,看父亲教徒弟接龙吹打。   在过去500年间,以接龙为核心的地区盛行着一种吹打艺术形式,被称作“接龙吹打”。当地人但凡遇到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就会邀请乐班到家里演奏,以示破旧立新、祈福呈祥。   唐佑伦的父亲,就是“唐家乐班”班主。   不演出的日子里,父亲会率领乐班到院子里、田坎旁,研习《将军令》《丫溪调》等传统曲牌。   看着父亲手拿戒尺教徒弟的威风模样,唐佑伦渐生羡慕之情。   高中毕业后,他也加入了乐班。   2006年,接龙吹打成为全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当时,全市评定了两名国家级接龙吹打传承人,唐佑伦就是其一。   捧回“金字招牌”,唐佑伦却高兴不起来。   30年前,唐家乐班成员上百。而近十年来,乐班人手开始不敷使用。   盛行五个世纪的接龙吹打,为何突现青黄不接?   “老乐手们不少已过世,剩下的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又不愿干这行。”唐佑伦说。   年轻人为啥不愿意干?   “现在都喜欢请西式乐队了——搞吹打找不到钱了,谁愿干?”唐佑伦说。   队伍老化,艺术形式和市场脱节——一个传统艺术传承的典型矛盾,出现在接龙吹打面前。   如何解开矛盾?   政府包干   2007年7月,李长川觉得找到了人生方向。   他和15名少年加入了“接龙民间艺术专业班”。   对学习接龙吹打,李长川热情高涨——每天放学后,他都坚持练习三个小时。   这些年轻人??何对接龙吹打产生了热情?   “毕业后,我们能进入镇政府艺术团,或者到小学当艺术老师。”李长川说。   这个“包办就业”的专业班,是接龙吹打传承的第一次探索。   “挣钱难,是造成接龙吹打传承难的一大瓶颈。”接龙镇文化站时任站长陈朝友说。   如何突破瓶颈?“让传承人能稳定就业。”陈朝友说。   于是,接龙镇镇政府联合巴南区计算机职业学校举办了专业班,希望通过政府调控对接民间文艺市场。   然而,事与愿违。   2009年11月,李长川和同学们开始实习。   按计划,他们将获得政府提供的演出机会,并藉此挣钱糊口;政府还将提供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   可实习八个月,学员们仅参加了四五场演出,且出场费非常低。   “加上生活补贴,月收入不到600元。”李长川摇头。   “事实证明,仅靠政府包干行不通。”一位镇领导说,“专业班费用由镇政府提供,每年支出近20万元,长此以往,镇财政难堪重负;同时,除少数政府活动外,我们很难提供稳定的演出需求。”   2010年7月,专业班三年培训期满,16名学员大都另谋他就。   李长川加入了一个民办乐班,继续坚持从事吹打。   “有梦,就有希望。”他说。   很快,希望真的来了。   回归民间   2011年的一天,接龙镇中心小学。   操场上,一群小学生整齐列队,人手一支唢呐。   队列前,李长川一声吆喝:“起!”   唢呐声起,聒噪杂乱。   李长川直摇头。   “身要挺、气要足!”   “双吐要沉、滑音要准!”   …………   “起!”他又吆喝。   唢呐声复起,整齐了些。   这一年,巴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出了“接龙吹打进校园”行动,在全区40所中小学推广接龙吹打课程。   李长川很快深受其益——他被当地小学聘为艺术教师,月薪3000元。   “传统艺术究竟靠什么存续——是靠政府包干,还是别的?”“接龙民间艺术专业班”效果不佳,迫使巴南区相关部门不得不另寻出路。   经过深入分析,巴南区文广新局给出了答案:回归民间。   “传统艺术形式是‘花’,社会普及程度就是‘根’——没有群众接受和认可,再优秀的艺术形式也不会有市场。要传承传统艺术瑰宝,建立全民普及体系至关重要。”巴南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丽娟说。   于是,巴南区推出三条突围路径——   首先,将接龙吹打、木洞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进教材,在??区中小学普及教学。   其次,从接龙吹打艺人中挑选74名骨干,牵头负责相关“非遗”项目,给予资助并进行考核。   再次,以大学生“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