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唱艺术特征及其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合唱艺术特征及其发展

浅析合唱艺术特征及其发展   合唱艺术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是人类生活中共通的音乐语言与艺术形式,正如交响乐在器乐领域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样,合唱艺术作为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力而雄踞各种声乐形式之首。它既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因而也成为了人类声乐艺术中富有难度的表演形式之一。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复调以及轻重、迟速等因素的不同结合与变化,能够表现出无比多样的情状和心态,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受。   一、合唱艺术的形成   合唱艺术的最初萌芽与原始先民必须集体面对威严大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的巫术、祭祀等活动,具有密切联系,甚至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远古时代的古希腊悲剧、基督教诞生以后的祭祀仪式等宗教活动,以及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等,都对合唱艺术的奠基和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合唱艺术的最终成型,应该是指以西方世俗合唱为代表的群体性多声部声乐艺术的问世和发展、成熟。(陈国权,合唱编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1、合唱音乐的起源   公元前6世纪末,从雅典的酒神颂歌合唱中逐渐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它是集歌唱、演奏、朗诵、祷告和肢体表演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虽然是十几人组成的合唱队一起歌唱,为合唱的表演形式,但音乐旋律仍是单音音乐,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唱。直至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的“奥尔加农”的出现,才标志着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自踏上这一多声部基石。西方音乐之旅便开始了无限开阔、漫长而又辉煌的音乐之旅。于是圣母院乐派的狄斯康特(Discant)、12世纪的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克劳苏拉(clausula),13世纪的经文歌(Motet)、弥撒(Mass),文艺复兴的牧歌(madrigal)、尚松(chan-son)等,这一个个被称为。声乐复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国权,合唱编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西方合唱音乐的成熟   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的主体部分,也是西方合唱音乐走向成熟与鼎盛发展的时期,其间人才辈出的艺术大师,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和亨德尔;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韦伯、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柏辽兹、罗西尼、威尔第、德沃夏克、马勒、布鲁克纳和斯克里亚宾等。他们不仅缔造出像清唱剧(Oratorio)、康塔塔(Cantata)、受难乐(Passion)等宗教性的大型声乐(合唱)体裁,而且创作了大量堪称经典的合唱音乐精品,如巴赫的《约翰受难乐》和《马太受难乐》、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和《四季》、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和《第九交响曲》的合唱乐章等。直至今日,这些作品仍经久不衰的在各地的舞台上演出,俨然已成为合唱艺术王国中难以攀越的艺术巅峰。   二、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1、多元化的现代合唱艺术   20世纪的合唱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古典的,又有现代的;既有世界的,又有民族的。自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音乐开始,作曲家就在不断的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力图打破传统的和谐模式,力求创新并向“个性化”的艺术开始转型。他们追求“没有模式的模式”、“没有调性的调性”,这一新的创作思潮在现代合唱作品中呈现出了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多节奏、多节拍、十二音直至整体序列写作、拼贴技术、斐波拉齐数列控制、镜像对称结构、曲调变形和微分音等现代作曲技法特征,这些新的元素以及颇为新奇的表现手段(除传统演唱手法之外的拍手跺脚、敲牙齿、打哆嗦、吟诵、耳语、欷?、大笑、呐喊、号叫和哭闹等)的介入,突破并超越了传统的合唱创作和表演的模式,使现代合唱向更广泛和深远的方向延伸。   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合唱作品有:勋伯格的《古列之歌》和《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奥涅格的《大卫王》和《火型台上的贞德》、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梅西安的《耶稣基督的变容》、潘德列茨基的《大卫赞美诗》、利盖蒂的《安魂曲》等,这些作品不仅使广大听众耳目一新,而且为合唱艺术宝库中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2、异彩纷呈的中国合唱艺术   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随着“新学”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归纳起来可以说是沿着两条平行的脉络发展而来。   (1)西方传人中国的合唱   19世纪末,随着西洋文化和西洋音乐的传人,集体歌咏这一音乐形式也随之移植到中国,群众运用这一形式习唱“学堂乐歌”、军歌和基督教圣诗,虽然当时这些集体歌咏大多采取齐唱的方式,但它正是多声部合唱音乐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更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