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面过量堆土对某地铁隧道影响及结构安全分析
地面过量堆土对某地铁隧道影响及结构安全分析
摘要:地铁隧道设计容许一定量的地面可变荷载,一般要求扩散到隧道结构表面的地面超载不得超过一定数值。本文以某地铁盾构隧道上方地面被大量违规过量堆土为例,阐述地面过量堆土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并对结构安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堆土 隧道 影响
Abstract: The subway tunnel is designed to allow a certain amount of ground variable load, general requirements overloading of the ground spread to the surface of the tunnel structure shall not exceed a certain value. Above the ground to a Metro Shield Tunnel is a large number of violations excessive bulldozers example of excessive ground bulldozers subway tunnel, and structural safety analysis.
Keywords: bulldozer; tunnel; impact
中图分类号:[U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国内地铁建设及运营规模的迅速增长以及地铁周边物业的开发,地面施工导致地铁隧道受损的事件屡见不鲜。现行《地铁设计规范》将地面施工荷载列入其他可变荷载范畴指导结构设计,但在具体工程实践中由于地质、水文、隧道埋深等条件不一,一般要求扩散到隧道结构表面的地面超载不得超过一定数值,比如广州地铁隧道设计一般按照20kN/㎡考虑地面超载。
华南某地铁盾构隧道于2006年建成投入运营,2013年1月被某项目施工单位在隧道正上方地面过量堆放弃土,导致隧道发生异常沉降,本文着重阐述地面过量堆土对隧道的影响,并对隧道结构安全进行分析。
2隧道技术参数
该盾构隧道线形为直线、纵坡20‰,线间距为12.5米,堆土位置隧道覆土深度约6至7米。隧道外径6000mm,内径5400mm,采用C50 S10混凝土预制管片错缝拼装,分布筋为HPB235钢筋,主筋为HRB335钢筋。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本区段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的海陆冲洪积平原区,地层从上至下分别为人工填土层,厚度约0.5至5米;冲洪积土层,厚度约0至1米;坡积土层,厚度约0至4米;变质岩硬塑或稍密残积土,厚度约2至8米,隧道洞身及洞底位于该地层中; 混合岩全风化带。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本区段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其中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层中,在本区段内,多呈零星状分布,富水性中等,基岩裂隙含水层透水性和富水性属中等。
4 地面堆土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1 堆土过程
堆土区域原为一片荒草地,地势平坦,地铁隧道上方的堆土行为自北向南持续约3天,堆土高度约3至4米,堆土区域对应隧道里程为K18+619至K18+772,计153米,堆土区域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当发现隧道上方有大量堆土后,地铁管理部门立即督促肇事单位对违规堆放的弃土进行清运,其中图1虚线范围土方清运在3天内完成。
图1. 堆土区域与隧道位置关系示意图
3.2 隧道变形情况及分析
开始卸土前(2013年1月19日)的隧道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该堆土段隧道相比2012年11月的监测数据,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常沉降,左线最大沉降达22.8mm,右线最大沉降达16.2mm。卸土后,隧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修复性回弹,截至2013年2月28日,左线最大上浮回弹量为5.6mm,右线最大上浮回弹量为6.4mm,其中典型监测点的累计高程变化量-时间曲线如图2、3所示,隧道内部尚未表现出管片开裂或其他结构损伤。
图2. 左线典型测点高程累计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图3. 右线典型测点高程累计变化量-时间曲线图
由于地面堆土的方向是自北向南(即从隧道下行到上行),卸土方向是自南向北(即从隧道上行到下行),下行线堆土压力作用时间长于上行线,故相比下行线,上行线受堆土影响造成的沉降变形较小且修复性回弹程度稍高。
5 结构安全分析
内力分析过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隧道结构上方未额外堆土时的状态进行分析(即初始状态),如图4;第二阶段为管片在额外堆土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