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生态和谐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生态和谐思想

先秦儒家生态和谐思想   [关键词]先秦;儒家;生态和谐   生态和谐首先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来自于自然,人的生存与生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要求。而中国古人自先秦时期开始,即已认识到了“天人合一”。 《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的说法,西周时期提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其深刻之处就在于间接表达了“天人合一”的认识。在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这样一句话:“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汤一介先生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易·说卦传》认为,圣人之所以制《易》,是为了 “顺性命之情”,于是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这意味着天、地、人是一个统和的整体,此整体的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易·文言传》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真正的君子是能够认识到人与天地日月四时以及鬼神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孔子开始,儒家即已有了敬畏自然的话语,如孔子就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虽然自己不说话,但是却用四季的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来使人认识到她的存在。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而与此相反的是,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即已形成了“天人二分”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所带来的则是对自然的征服欲望,近代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即是发源于此。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认为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将人看成是宇宙中唯一的价值主体,而将人之外的所有物(包括生物与非生物)视为为了人本身的需要而存在,是工具性的存在,因此,在征服自然以及自我中心主义的驱使下,必然毫无限制与顾忌地开发自然,破坏自然,时至今日,全球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生态危机有目共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是对人类盲目发展工业文明,无视自然所带来的恶果的精确总结。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理论上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或者说从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依存自然而生存,并且论证人其实就是自然的产物,其实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应该依从自然规律而生活,不破坏自然的整体和谐,就是必要的。而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资源。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已经有了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叫“禹之禁”。“禹之禁,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日,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逸周书·大聚》)周代的生态保护法令几乎遍布于当时的各类典章文献中。《周礼·春官·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凡祭祀,则祭爟。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邦若屋诛,则为明焉。”《周易》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没有节制,自然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人类最终将走向毁灭。《周易》中还写到“井甃无咎,……井冽,寒泉食”,就是说井被污染了,不要消极地舍弃不用了,而应该进行修理整治,使之变成“井冽,寒泉”。《礼记》中也包含了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文中说:孟春,草木萌动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礼记·月令》)《管子》一书发挥了《易》天地人和的思想。书中说道“凡人之生也,天地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孔子主张“使民以时”,还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是为了保证自然界的物种不被人所毁灭,让自然界均衡发展。孔子还主张:“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将不按季节伐木和捕兽视为大不孝的行为。在《礼记·祭义》中还记载了曾子的话:“树木以时罚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有)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王制》中载:“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粥(鬻)于市;木不中伐,不粥(鬻)于市;禽兽鱼不中杀,不粥(鬻)于市”。荀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