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性教学”思想下课堂三个“选择”.docVIP

“全息性教学”思想下课堂三个“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息性教学”思想下课堂三个“选择”

“全息性教学”思想下课堂三个“选择”   2013年9月至11月,采用同题异构的形式,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举行了首届“立足生态,探索全息,走向高效”主题赛课活动,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等学科,共计20位教师开课。本文拟结合本次主题赛课课例,讨论“全息性教学”思想下的课堂的三个“选择”。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更需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选择教学文本如此,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学侧重亦是如此。通过先期的“全息性教学”研究,我们意识到,语文教材是不够的(需要广泛的阅读资源),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教学相长),课堂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实践的机会),学校是不够的(需要语文课程的校外的延伸)。带着这些问题,观察赛课第一小组3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文本是毕淑敏的小小说《悠长的铃声》,初一年级开课。   课堂回放:   教师A:首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读到了怎样的铃声,学生完成几个概念便收场;接着教师选取了文中典型的句子,与学生一起探讨打铃人的形象性格,对话步步为营,甚为精彩;最后,教师以读懂一个人需要“时间”为课堂作结。   教师B: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铃声为什么是“悠长”的,遗憾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陷入了老人性格到底是“宽容”还是“善良”的泥潭,纠缠了半天;最后以毕淑敏的文字诠释“默契”的主题,让学生谈谈对“默契”的理解,远离了文本。   教师C:首先出示学生预习的发现与质疑,教师总结读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学生意愿,先谈“人物”;课堂的问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教师选取了文章最后一节老人的话“我姓孙,不姓侯”作为切入口,这其实是“情节”的问题,或者说首先是“情节”的问题,而不是“人物”的问题,貌似“以学定教”,其实曲解了学生意图,于是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是浮于表面;课堂接近尾声,才“回过头来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时已晚,且本末倒置;最后是以“默默的关怀与温情”作主题归纳。   讨论:   1.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的范畴真的很大。三个教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教师A“读到了怎样的铃声”,教师B“铃声为什么是‘悠长’的”,教师C“学生预习的发现与质疑”),各有各的优势,都有“整体感知”文本的功能,都具有“全息元”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的前置环节的一般要素。教师A、C的设计有开放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打开学生思路;教师B指向精准,贴近文章“悠长”的写作角度,就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事实上,三位教师的课堂,“全息度”的体现都存在大的缺陷:没有能够帮助多数学生概括小说曲折的情节。教师A、C在首要环节最后应该“万宗归一”,把思路聚焦到“悠长”上来,顺便理清情节;教师B恰恰要纲举目张,罗列“悠长”的不同内涵,情节便也水落石出。   2.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教师C选择人物作为切入口,也许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情节不明朗的情况下,人物形象就似镜花水月。所以在文本情节比较复杂且以情节见长的情况下,“情节”与“人物”的顺序不能倒置。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教师有创造的空间,但作为常识性的规律不能违背。   3.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发现。语文“全息性”的课堂,师生应该是“学习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三位教师都有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视角,这是每个人作为读者的权利。问题是,教师为何总要在课堂最后抛售自己的价值观念?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认识呢?即使教师事实上高明于学生,也不应该“越位”替代学生发现。我们需要的是像教师A在探讨人物形象的对话中推动学生跳得更高一点的教学策略,而不是教师全抢了学生的风头。   4.争鸣无处不在。教师A的课堂被公认为三节中最优秀的,原因在于教师出色的“对话”功底,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的认知从“局部”接近“整体”。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理科的教学内容多数是确定的,面临的选择更多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方式决定了课堂的效益。三节初一数学课“线段 射线 直线”可以观察这一有趣的现象。   课堂微聚焦:   教师D:在选择导入概念上,出示了笔和铁轨的图片。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张家港市一中、学生家、张家港梁丰高中三个点为例。在归纳直线上的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时,教师选择了略讲。教师教学用语逻辑严谨,几乎没有一句废话。   教师E:选用了《西游记》视频孙悟空金箍棒变化为概念导入。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龟兔赛跑的动画演示。没有归纳直线上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课堂结语以“烦恼像线段,幸福像射线”作寄语。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教师F:选用了斜拉桥的钢索、城市夜景光线、铁轨的图片作为导入。在诠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时,选择了大陆与台湾直航(原来途经香港)的问题,地图演示;归纳直线上点与线段的数量关系公式,教师善于讲解,条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