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计算机控制的研发进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哈佛大学实现生物间精神控制 用脑电波控制老鼠摆尾 游戏《红色警戒》中,“精神控制”是尤里的绝技。现在,科学家正努力让“精神控制”从科幻走向现实。   人脑电波控制鼠尾运动的“精神控制”实验原理   前天,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PLOS One网站上发表文章,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人对动物的“精神控制”实验,志愿者以脑电波控制老鼠,使其摆动尾巴。这意味着“精神控制”的研究又进了一步,科学家希望将来能用“精神控制”系统帮助瘫痪患者重新学会活动四肢。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柳承世(Seung-Schik Yoo)等研制的“精神控制”系统,原理并不复杂。人类志愿者佩戴电极帽记录脑电波,当他们看到屏幕上的频闪信号时,脑电波就会与频闪的频率保持一致。当 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在摆动的老鼠尾巴上时,注意力的变化对脑电波产生干扰,干扰信号经处理后被发送到电脑上。   “精神控制”系统的电脑再将信号传到一个超声波发生器上,超声波聚焦在老鼠控制尾部运动的大脑皮层上,刺激老鼠的神经元,使老鼠摆动尾巴。不过,为了将超声波准确聚焦在大脑皮层运动区上,不得不将老鼠麻醉并固定住。   全部6个志愿者都能使老鼠的尾巴运动起来,在最优化条件下,从人脑产生信号到老鼠尾巴运动的精确度高达94%。柳承世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两个人甚至可能采用类似系统,以脑电波控制对方的运动。   “精神控制”实验现场   “精神控制”实验中频闪信号出现变化   脑电波发生变化,鼠尾抬起,实现生物间的“精神控制”   此前,也有实验通过读取特定的脑电波,控制机械的简单运动或游戏按键。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柳承世小组就曾用志愿者的脑电波控制鼠标运动。不过,他们在那 次“精神控制”实验中,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将某种具体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脑电波,设为鼠标运动方向。例如,志愿者唱“玛丽有只小羊羔”,鼠标就向上,如果 做50-3=47的算术题,鼠标就向下。   但是,要用“精神控制”操纵生物显然更有难度。   今年2月,杜克大学的科学家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生物间的“精神控制”。他们把两个只有头发1%宽的微电极阵列植入两只老鼠的大脑皮层运动区,并将电极 连接起来。这两只老鼠都接受过训练,在接受视觉信号刺激后,会压动两根杠杆中“正确的”一根。实验时,两只老鼠被分开,一只仅能接受视觉信号,但没有杠杆 可动,另一只可以动杠杆,但没有视觉信号刺激。结果发现,接受视觉信号刺激的老鼠,通过“精神控制”使另一只老鼠压动杠杆,而且压动“正确”杠杆的概率达 到60%~72%。   柳承世实验的意义在于,不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就实现了生物间的“精神控制”。这是通向实用的“精神控制”系统的重要一步。   哈佛大学医学院科学家,“精神控制”研究者柳承世   不过,“精神控制”距离实际应用,显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柳承世实验中,“精神控制”的脑电波信号是对频闪节律变化的被动反应,或是将某种具体的思维活动设为信号,但要“读懂”自主的思维,真正通过解读脑电 波控制生物,仍是极为困难的。而且,超声波必须准确地聚焦在目标相应的大脑皮层上,显然,“精神控制”无法随心所欲地“捕捉”目标生物,建立脑—脑联系。   “精神控制”大师尤里离我们确实又近了一步,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仍将留在《红色警戒》中。 美国成功给小白鼠大脑植入虚假记忆 证实记忆可编造移植 被“制造”了一段记忆后的老鼠大脑海马体。红色细胞记录着一个特定环境下遭受特别危险的记忆,可以随时被激活。 通过混淆已有的回忆产生新记忆 理论上也适用于人类 某 天清晨,实验室里的一只小白鼠从睡梦中醒来,回忆起它昨夜与另一只老鼠依偎在一起的场景。可惜的是,它前一天晚上并没有这段经历,这是一段虚假的记忆。这 可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或者说,以前曾经是,但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才科学家们成功将一段并不存在的虚假记忆植入了一只小白鼠的 大脑。 老鼠界的“盗梦空间” 人 类的虚假记忆往往是另一段或者几段记忆交换混合的产物,并非完全凭空生造出来。有时候,记忆会跟人“开玩笑”,在极其琐碎平常的事情上让人产生错误的印 象。比如,你明明记得把钥匙落在了厨房桌面上,但实际上,你是把它留在了车库里。但如果这样错误的记忆在法庭上被当作郑重的证词,就会毁掉一个无辜的人。 麻 省理工神经科学家史蒂夫·拉米雷斯提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因涉嫌一宗强奸案被捕,他完全符合受害者对于罪犯外形的描述。但实际上,罪案 发生时,这名心理学家正在电视台参加一档现场直播的节目,其不在场证明可谓铁证如山。巧的是,就在受害者被强暴前,她正好在看同一档电视节目,因此产生错 误的记忆。 史 蒂夫·拉米雷斯介绍,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手法——将小白鼠已有的一部分记忆和体验混合起来,创造一段全新的记忆。他们首先将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