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画中复仇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汉画中复仇故事

试论汉画中复仇故事   摘 要: 在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复仇故事是一种存量不多但却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表现主题,相关的汉画主要包括赵氏孤儿、豫让二刺赵襄子、范雎辱魏须贾、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等题材,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与两汉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公羊学说、三纲观念与任侠重名之风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汉画 汉代 复仇故事 文化   现存汉画中,复仇故事是一种存量不多却有很高文化价值的表现主题。汉画内容丰富,对两汉社会生活、文化风貌有生动再现,故翦伯赞先生尝誉之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而汉画中的复仇故事深受两汉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及文化理念的影响,同时又与之有着微妙的互动。笔者将试图通过对现存汉画复仇故事的内容特点、文化背景及其与当时意识形态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文化价值与意义。   一、汉画中复仇故事的内容分析   目前汉画中常见的复仇故事,主要有赵氏孤儿、豫让复仇、范雎辱魏须贾、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等题材。典型复仇故事,必然包括复仇者、复仇动机、复仇对象与复仇结果。若以复仇者与复仇对象的身份来看,双方之中既有平民又有贵族。若以复仇的动机来看,除开范雎辱须贾是为己报仇雪耻外,余者动机不外乎尽忠守孝两个方面。巫鸿在《武氏祠:中国古代画像的艺术性上》一书中认为汉画故事往往“展示出三种根本人际关系和道德标准——臣之忠、子之孝、妻之贤”。在“以二人定义一人”的伦理中,尽忠尽孝不仅是忠臣孝子为自身存在所寻找到的重要意义,在君父蒙冤受辱之际更会成为他们实行复仇的根本动机。所以,本文依据复仇动机暂将汉画复仇故事分为三类。   第一类汉画复仇故事是忠臣义士的复仇,包括赵氏孤儿、豫让二刺赵襄子等经典故事。赵氏孤儿事迹,从《史记》记载到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再到之后的各种戏剧,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最为经典的悲剧。现存描绘此题材的汉画有两幅,清同治年出土于山东嘉祥县武氏祠。两幅画分别表现了故事中两个关键场景:在第一幅画中,画面左方的赵朔妻子怀孕在身,正坐于榻上揽镜自赏,对即将到来的灾祸毫不知情。旁边侍女伸手右指,指向一位执笏跪拜的男子,此人即为前来报讯的韩厥,最终赵妻得以进宫躲藏;在第二幅画中,赵妻躲入宫中,并产下男婴,画中她怀抱婴儿,右方是前来为她出谋划策的公孙杵臼和程婴(今画已缺程婴),后来公孙杵臼和程婴通过巨大牺牲,终得以保全赵氏孤儿,并在其成人后实现了复仇。第一幅画描绘了故事开端;第二幅画表现了故事结果,基本与《史记·赵世家》的记载符合。另一幅汉画豫让二刺赵襄子图描绘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死士豫让的复仇故事。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这幅汉画亦出自武梁祠,表现的是豫让第二次刺杀赵襄子的场景:豫让再次复仇已失败,而赵襄子又深为所动,遂将己袍置于地上,代自己受刺,以达成豫让为故主尽忠的心愿,上有字题曰:“豫让杀身,以报知己。”   第二类汉画复仇故事是孝子复仇,包括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等题材。这些故事在汉代流传极广,并在后世成为礼教宣扬的典型,如丁兰事迹为二十四孝所收,被改造成 “刻木事亲”的故事。不过它们更是血腥激烈、耐人寻味的复仇故事。   关于丁兰事迹,有着不同版本的记载。最早《孝子传》所描绘的是一个荒怪恐怖的故事:   丁兰,河内野王人也。年十五丧母,刻木做母,事之供养如生。兰妻夜火灼母面,母面发疮。经二日,妻头发自落,如刀锯截,然后谢过。兰移母大道,使妻从服,三年拜伏。一夜忽如风雨,而母自还。邻人所假借,母颜和即与,不和即不与。邻人曰:枯木何知?遂用刀斫木,母流血。兰还悲号,造服行丧。廷尉以木感死。宣帝嘉之,拜太中大夫者也。   丁妻因火灼木人面而“头发自落,如刀锯截”,木人“颜和即与,不和即不与”,邻人“用刀斫木,母流血”,这些记载读之令人毛骨悚然。所以在东晋干宝“发神道之不诬”的《搜神记》中,本故事正式作为一则志怪小说被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在汉晋之时,“丁兰刻木”故事充满了血腥气息与浓厚的灵异氛围。而在孙盛《逸人传》的记载里,灵异色彩仍在,不过故事重心转向孝子为母报仇杀人,同时“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图其形像于云台也”的记载则道出了其成为汉画表现题材的来由。经元代《二十四图》改造,故事的灵异色彩已大为弱化,不再恐怖骇人,而复仇内容被完全剔除,仅保留丁兰因妻不敬木人而弃妻的部分。据清代《太平府志》:“丁兰庙,在慈姥矶上……每岁与赛,非秩祀,而岁祭者二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