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蕭邦200周年紀念誕辰 國陽明大學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1810 年生於波蘭華沙近郊小鎮澤拉左瓦?沃拉村(?elazowaWola),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蕭邦的父親尼可拉斯(Nicolas Chopin)在1787年移民到波蘭,當時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帝國所瓜分,波蘭有獨立和依附帝國勢力底下兩股不同陣營的爭戰。1810年生下蕭邦之後便移居到華沙。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蕭邦是波蘭人,但從身世看來,蕭邦其實具有法國血統,而且蕭邦一生前20年是在波蘭度過,後20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蕭邦父母共生了四個孩子,蕭邦排行第二。雖然家境並不富有,但是父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舒適的生活,因此蕭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19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1830年波蘭發生政治事變,隔年波蘭就落入俄國的手中,為發展自己的音樂生涯,1831年蕭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演奏給法國的王公貴族,很受歡迎,並且與當時也在巴黎的作曲家白遼士 (Berlioz)、李斯特 (Liszt)成為朋友。同時蕭邦也全心投入作曲,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蕭邦晚年則和法國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s)共同生活9年,不過由於喬治桑已離過婚,遵循基督教規的蕭邦並沒有和喬治桑結婚。 蕭邦1848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倫敦在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蕭邦一生最喜歡鋼琴,幾乎所有的作品也都是為鋼琴而寫,而且大多是鋼琴獨奏曲,因為蕭邦覺得只有鋼琴能表現「純粹的浪慢性」。音樂風格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蕭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蕭邦最重要的特色在於他的音樂「非常人性」,所有人聽到他的作品,都會「有感覺」,不論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意識形態、音樂喜好、所處時空…幾乎他全部的作品都具備了雅俗共賞的特質。蕭邦的創作及演奏方式一直是個謎。「專注、即興、彈性」,看似「輕、薄、短、小」,但卻蘊藏了「小而美」、「小而大」的爆發力,完全符合了「簡單東西,最難」的創作至高境界。所以當蕭邦在「專注凝視內心深處」,打開自己的心房時,其實他就已經悄悄地進入聽眾的內心深處,而「即興創作」、「彈性演奏」,則是他在突顯他的不可替代性,無法模仿、複製及重新來過!作曲舒曼曾形容蕭邦的作品是「被花朵覆蓋的砲彈」,這句話是在強調蕭邦作品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有破壞性但絕對美麗。蕭邦追求「絕對音樂」,不喜歡「標題音樂」,一生只寫作鋼琴曲,也不擅長大型作品,最短的曲子是作品「升C調第28號前奏曲」,長度不足二十秒。他擅長即興、幻想創作,這可能和他的個性有關,蕭邦父親曾回憶,蕭邦幼年胡思亂想的時間多過練琴,同學練一整天才能學會的技巧,他只需一小時即足夠。因為知道自己身體不好,蕭邦「駕馭」鋼琴的方式變得陰柔,他的作品旋律及和聲,無人能比,聽力敏銳、轉調巧妙,旋律中永遠能出現詩意,而且散發高貴的氣質。此外,他的樂曲也能在「音樂與鋼琴」中找到平衡表現,並且符合指法,比較人性。蕭邦早期作品風格華麗高雅,晚期則如同許多作曲家,「回歸巴哈」,並強調「懂得賦格,就會理解音樂的邏輯和本質」。他一直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自信,早在年僅21時就說過,「雖然這麼說有點自大,但是我的創新動機和企圖心是高貴的」!演奏蕭邦的演奏方式和作品一樣,具有創造性,尤其對彈性速度和裝飾音的運用更是與眾不同,也成為後來鋼琴演奏者詮釋蕭邦最頭痛的問題。19世紀初期鋼琴的進步、改良已接近現代,但是在演奏方式卻仍嫌僵化或兩極化。例如李斯特在遇見蕭邦之前,習慣將鋼琴當成打擊樂器;孟德爾頌則少用踏板、手緊貼鍵盤、將彈性速度降至最低。可是蕭邦獨創的指法、踏板法、節奏韻律及音色變化,卻令人耳目一新,演奏風格並獨霸至19世紀後半葉。蕭邦所擅長的「彈性速度」,一直是樂迷有興趣的話題,當他以左手伴奏、右手彈奏主題旋律時,會巧妙更動細部律動,但節拍保持不變,這種「細節修飾」就如同畫家在素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