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失传太极长拳―兼论太极拳研究一个可能路径.docVIP

洪洞通背拳失传太极长拳―兼论太极拳研究一个可能路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洪洞通背拳失传太极长拳―兼论太极拳研究一个可能路径

洪洞通背拳失传太极长拳―兼论太极拳研究一个可能路径   摘要: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但可惜的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陈家沟的太极长拳已经失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洪洞通背拳拳理、拳谱、《拳经总歌/论》、传承人等几方面的对比研究后发现,目前在山西流传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的太极长拳。考虑到太极拳与戚继光32势拳法的关系以及太祖长拳在明代的地位、太祖长拳的技法等因素,认为太祖长拳对太极拳的形成有间接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文章提出了将太祖长拳、洪洞通背拳、戚继光32势拳法(或戚家拳)等拳种结合起来进行太极拳研究的新路径。   关键词:洪洞通背拳 太极长拳 郭永福 太祖长拳 关联拳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1-06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2010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专家经研究后盛赞太极拳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或考虑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在练习太极拳,为此,有人甚至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   太极拳的初创者陈王廷共创编了一至五路十三势、炮捶和长拳七个套路,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陈家沟开始由博返约,将十三势一至五路合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炮捶成为陈式太极拳二路,而长拳则已很少人练习,并终成“广陵散”,甚是可惜。   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在山西省洪洞县发现的传统武术流派“洪洞通背拳”,为我们寻找失传的太极长拳提供了可能。该拳法的最早传承人是郭永福,其演练风格强调“缠法”。通过对比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和陈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以及两拳的“拳谱”本文发现两者间存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考虑到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极有可能就是陈家沟与陈长兴、陈有本同辈的陈有孚,据此本文断定洪洞通背拳就是失传已久的太极长拳。   1 “长拳”的由来及其基本意蕴   依据现有文献来看,长拳之名较早与宋太祖相连,是为太祖长拳,这在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何良臣的《阵记》以及戚继光的《纪校新书》中均有记载:   太祖长拳,多用腿(武编?拳)。   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武编?拳)。   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阵记?技用)。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纪校新书?拳经捷要篇)。   明末清初,陈王廷在“戚继光32势拳法”直接影响和太祖长拳的间接影响下创编了“陈式太极拳”体系,其徒手套路共七套,“太极长拳”正是其中之一。   “长拳”与“短拳”相对,清人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时认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民国时期,候敬舆、吴志清与异军认为:“编拳谱与作文同。文章必有起承转合,始成篇法,又必集字以成句,集句以成章。国术亦然,如大小洪拳、查拳、六合、太极等,均系成套成路之拳,似文章之整篇;又如弹腿、形意等,似文章集字集句之意义。所以长拳炼章法,短拳习应用。而且长拳每依局势行拳,假设四方八面,俨若有敌袭击窥隙之势,据情演成一套之拳路,以应四方八面之敌,亦即文法中之起承转合即武术之进退攻守也”、“长拳开始由何方起,仍归何方止;又须各方无漏遗之处,方称整套武术”,而“短拳之意义,为单练一种手眼身法步,左右习练成联珠贯串而为应用之手法,所谓短拳是也”。   “大抵拳、棍、刀、枪、叉、钯、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正是由于拳法“活动身手”的这种特殊功能,戚继光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观点。“洪洞通背拳”和“太极长拳”均有108个势子,是“成套成路之拳”,且各势不同,演练起来不但能“活动手足,惯勤肢体”,而且确实如王宗岳所言“滔滔不绝”,如候敬舆、吴志清、异军等所言“各方无漏遗之处”,“以应四方八面之敌”,而这正是古代“长拳”的典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纳入体育范畴。为竞赛和武术普及、发展的需要,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查拳、华拳、少林拳等北方传统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创编了新的“长拳”系列套路(长拳、刀、枪、剑、棍),且随后形成了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竞赛体系。这里的“长拳”虽借鉴了原来的名称,但基本意蕴已大相径庭,是为现代长拳。   2 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皆尚“缠”法   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拳”、“通背缠拳”、“无极通背缠拳”、“忠义救国拳”。该拳高度注重“缠法”,其代表性歌诀有如下五则:   其一   缠缠绕绕是正宗,侧侧错错根本身。   虚虚实实疑兵计,真真假假迷魂阵。   其二   重如泰山轻如云,臂动刚柔缠屈伸。   眼闪光电烁威威,声发疾雷惊敌魂。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