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共同特征.docVIP

浅论“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共同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共同特征

浅论“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共同特征   摘要:李煜、李清照同属婉约派著名词人。一个被誉为词中之帝另一个被盛赞为婉约之宗。相似的学识、相似的修养、相似的人生境遇形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当行本色。   关键词: 李煜 李清照 情 愁   李煜、李清照都是我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是我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词作及理论都对婉约词的发展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身世、地位都截然不同,但他们的词作却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   对此清代的沈谦有着极为中肯和颇有见地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具当行本色。”“本色”用在文学批评当中就是指这种文学样式固有的审美特征,是其内在的本真面目。“二李”这种“当行本色” 的形成是与其相似的教养和相似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的。   李煜、李清照的生活都大抵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温馨、艺术氛围很浓,因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二李”都天资聪颖,好读书,喜文章诗词 、善画、洞晓音律、精别雅正。由此可见二人都是相当全面发展的艺术家。   正是二人全面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天才,使它们的词具有很深的艺术性,即所谓“当行”。“二李”后期的遭遇也十分相似。他们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劫难,都过着流落异乡,以泪洗面的生活。猝然的巨大变迁和巨大的人生磨难,使他们的感情像滚滚的潮水,从肺腑中喷涌而出,自然流淌,因此形成了他们的本色特征。这种“当行本色”可以从他们词的抒情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自古以来“愁”就是一个叙说不尽的主题,围绕着它,广大的文人墨客有着细说不尽的篇章。“二李”词中的愁,如出一辙,都是以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国破家亡之痛为主旋律。这也是他们词中借以抒发自己感情的主要内容。   春与秋的交替时时触摸着中国文人善于感慨的神经,于是春与秋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文人感慨宇宙人生不可缺少的媒介。于是“伤春”、“悲秋”成了我国感伤主义的传统内容。晚唐五代特别是两宋是婉约词使感伤主义大放异彩。而李煜、李清照可以堪称词体文学中感伤主义最浓的作家。可谓满纸皆愁。他们那些写愁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从感伤境遇的藩篱中超越出来,除了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之外,还渗进了国破家亡之痛。把国破家亡的命运和个人的身世悲慨融为一体。可谓小我之愁上升为大我之愁。表达方式也更为深婉细腻。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和《捣练子》(更深院静),前者词人伤春忆别、触景生情,砌下落梅惹人发愁,纷纷飘落在词人身上,“拂了一身还满”。结句词人就眼前的春草比喻离愁,将眼前景和心中愁融为一体,直言离愁绵绵无绝期。后者是借秋景抒发愁情,写的玲珑剔透,“深院的静”、“小庭的空”是“愁境”,“秋夜”是“愁时”,“寒砧”、“风”、“月”是“愁景”,“不寐之人”是“愁人”。全词“愁境”、 “愁时”、 “愁景”、 愁人”融为一体,真可谓寒境凄迷,愁情难堪矣。他的《乌夜啼》二首,“无言独上西楼”、“林花谢了春红”更是如此。此二首一为“悲秋”,一为“伤春”,在悲秋伤春之中,词人寄寓了国破家亡之恨。前者写秋景,点西楼,深院、钩月、梧桐;写愁请,点无言独上之寂寞,最后极言愁绪繁杂缱绻,无以排遣,一种无名滋味煎熬在心头。语极酸辛,情殊伤痛。后者写春景,点林花、春红。写愁情,以花喻人别。以水之长东喻人之长恨。江水涛涛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长恨绵绵无期,令人魄动心惊。而在《浪淘沙》(窗外雨潺潺)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愁”情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此词是李煜入宋时所作,他寓故国之思于春寒愁感之中,把国家愁情与伤春感怀融为一体,上片由“春雨”而“春寒”到“春梦”,逐层推出意旨;下片由“凭栏”引出“江山”,由“江山”感到“别易见难”,最后总括两句,时则“流水落花春去也”,境则“天上人间”。此二句将水流尽矣、花落尽矣、人将亡矣,四层含义合并一起做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肝肠欲断,遗恨千古。再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此词是一首的哀歌,词人以“小楼昨夜又东风”而感发怀念故国的情思,追忆往事,不堪回首,痛不欲生,回到眼前。自己罪孽未满,仍在人间偷息,历尽磨难,故满腔愁思,恰似春水东流,全词一气盘旋,曲折动荡,词人的愁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不堪。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士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意即在此。   不妨再看李清照的词,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词人流寓金华时,面对名胜双溪晚春之景,含泪写下的一首愁情绝伦的词作,词人面对双溪春景,一种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愁重如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深重的愁是什么造成的呢?词中点明是“物是人非事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