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挂牌老舍先生诞生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没有挂牌老舍先生诞生地

没有挂牌老舍先生诞生地   笔者之所以探访老舍先生诞生地――小杨家胡同8号院,源于《新文学史料》杂志1980年1月刊上的文章《记老舍诞生地》。   《新文学史料》杂志是在香饵胡同一家废品回收站的旧报纸堆里翻到的。当时,吸引我的除了《记老舍诞生地》的文章标题,还有作者署名――胡青、舒乙。众所周知,胡青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舒乙是老舍先生的儿子。他们的文章记述绝少偏差。只是,时隔30年,老舍先生诞生的那条胡同以及那座院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带着几分好奇,笔者几经转折,按着胡青和舒乙在《记老舍诞生地》一文中的指引,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找到了依然狭窄的小杨家胡同口。   小杨家胡同和大杨家胡同在清朝末年时统称为“羊圈”,分为两条胡同以后,依规模分别命名,南边规模较小的被称为“小羊圈胡同”。1949年后,因为“羊圈”的名称言之不雅,这才改名为“小杨家胡同”“大杨家胡同”。   在小说《四世同堂》中,老舍描写的“小羊圈胡同”的原型还真就是他出生并成长所在的“小杨家胡同”。   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漂浮着的东西才敢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老舍先生是在194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他笔下的“小羊圈”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如今,小杨家胡同东口还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窄小――仅宽1.5米,而且没有任何路牌标识。如果不是常住,或是经常穿行其间的人,确实很容???忽略过去。   拐进胡同口,就跟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进了窄小的“葫芦嘴”,走过“葫芦脖”,便是“葫芦胸”。只是,现在的“葫芦胸”里没有大槐树。过了“葫芦腰”,来到了“肚”的位置。   关于老舍先生诞生的5号院(今8号院),胡青和舒乙是在1979年秋来到这里的,他们在文章中说明: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小胡同叫“小羊圈”。念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记得:《四世同堂》描写的小羊圈胡同是个葫芦状的小胡同,葫芦胸里有七个门。在路东的尽南头住着祁老人一家四代十口人。祁老人的小院是个细长条,门牌五号。这个细长的小院就是老舍故居的翻牌。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对祁老爷子的小院有详细描写:   “……院子是东西长而南北短的一个长条,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对;假若相对起来,院子便被挤成一条缝,而颇像轮船上房舱中间的走道了。南房两间,因此是紧靠街门,而北房五间面对着南院墙。两间东房是院子的东尽头;东房北边有块小空地,是厕所。”   另外,他还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描绘了这座院落的街门:   “街门门楼是用瓦摆成了一些古钱的,到我记事的时候,可是那些古钱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钱眼里探出些不十分绿的草叶来……两扇门的破旧是不易形容得恰到好处的,大概的说,它们是瘦透玲珑,像画中的石头那么处处有孔有缝。自然这一点也无碍乎我们天天晚上把它们关好……影壁是不值得一提的,它终年的老塌倒半截,渐渐地,它的砖也都被撤去有它用,于是它也就安于矮短,到秋天还长出一两条瓜蔓来,像故意率俏似的。”   胡青和舒乙在小杨家胡同8号院看到的情况还与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小人物自述》,以及《正红旗下》等作品中描写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们按着实际情况绘制了一幅小院子的平面示意图,它和小说中的描写是多么的吻合啊!”   老舍就诞生在北面三间正房中靠东面的一间,当时是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2月3日。   先生在《小人物自述》中描写了这间房里的布局:   里间是顺檐的一铺大炕,对着炕是一张长大的“连三”。这张桌子上有一对画着“富贵白头”的帽筒,里面并没有什么东西,外面可有不少的铁锯子。桌头摆着个豆青地蓝花的大掸瓶,样式拙重,只装一把鸡毛掸子,有些大而无当。炕与连三之间,靠着西墙,是一个大木箱,也兼作凳子……两只红漆小凳是随便放在哪里都可以的。但是每天早上必定在连三的前边,暂充当洗脸盆架……   当我来到这座小院时看到:   有着“古钱”形状瓦饰的门楼早已经被拆了,替代而建的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门。至于院里的房子也都翻盖过了,而且正房前搭起了许多小棚子,南院墙前的空地上也盖起了一排平房,挤占得过道只有2米左右宽,真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