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保育另类样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泉州古城保育另类样本

泉州古城保育另类样本   初夏的一个下午,泉州市鲤城区桂坛巷36号,一个明代小院里,“刺桐会”的成员“表姐”、陈志东、蒋煌基、谢永健,还有有意入会的谢志刚,围坐天井旁喝茶神侃。两个小时里,话题都是关于如何保护泉州古城,激越时须发怒张,伤怀处一片黯然。“刺桐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的小组,以网络为基础凝聚在一起,致力于保护泉州传统文化。   泉州古称“刺桐城”,是闽南文化的中心,自唐开元建城以来,世界商贾云集,文化多元,留下煌煌史迹。时至今日,各代的特色建筑仍然有相当部分得以保存,在鲤城区巍然挺立。历代的建筑形制、传统的生活形态,在泉州老城绵延绍继。2013年8月26日,在旅游业上默默无闻的泉州,以微弱优势赢下大名鼎鼎的苏州,成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唯一当选城市,与韩国光州和日本横滨同膺此誉,声名一振。这背后,是泉州从官方到民间、从饱学之士到市井莽夫,对古城与传统的接力呵护。   一座座古城纷纷倒下,泉州古城究竟何以自全?当中国社会古旧的生活形态芳踪渐渺、“乡愁”勃兴之际,对发生在泉州这个城市里的新老博弈的模式解剖,有助于我们一探古城存毁的社会逻辑。 存在的逻辑   我们今天所谓的“古城”,其实本来就曾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一直可以被按需改造。它是众多私产的集合,受经济能力制约,只是此前没有一种公共意志有意愿、有能力对它进行系统性的保护。所以,决定古城存毁的主要力量是以客观的角色存在的,就是“形势”。   解放之初这股力量是革命浪漫主义。北京,1950年提出的“梁陈方案”被束之高阁,决策者说要让北京“从天安门城楼望过去,下面一片烟囱”。浪漫被举国复制,古城倒下一大片。   “文革”期间是意识形态为王,“破四旧”,“砸烂旧世界”,各地古城再一次经受人为隳毁。   改革开放之后是经济挂帅,工业化引领下的大拆大建,让大部分地区的古建筑只剩下最后一抹余辉。   泉州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总能滑溜溜地与这些全国各地共同的演进逻辑擦边而过。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告诉《南风窗》记者,解放之初,全国掀???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唯独泉州,由于邻近金门,是两岸政治前沿,炮火未停之际,中央担心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有意抑制泉州发展,所以拆建不多。这种特殊的地缘因素,客观上保护了泉州古城。   “文革”期间,年轻人容易被煽动,去破坏古迹,但泉州从政府到社会,都对保护古建筑有高度的共识。当时的老市长王今生是一名菲律宾归侨。1966年某天,红卫兵捣寺毁佛的队伍向着唐代古刹开元寺进发,王今生躺在大雄殿前的地板上说:“要砸开元寺,请从我身上踩过去!”之后他还叫人用竹篾将佛像围裹起来,隔绝于外界的动荡,“文革”结束之后,拆去遮护,开元寺完好无损。   龚勤勤说,当时民间也很自觉,因为怕佛像被损毁,中国寺庙附近的居民会在半夜三更起来,悄悄把佛像埋到地下藏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泉州也盼着中央能给予特殊的政策。龚勤勤回忆称,当时给泉州的文件中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有一句,“泉州是著名的侨乡”。“那意思是说,泉州要发展,你得靠自己,去向侨胞要钱。”   祖籍泉州的华人华侨总数超过1000万人,泉州的外来投资,大多正来自华人华侨,这些人对祖根有着强烈的感情,建设过程中不过度毁坏古城,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泉州民间的传统文化肌理,从未被彻底破坏,“遭受打击―暗淡―重生”,无限循环。过去一甲子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正是这种独特性,奠定了今日“底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古城地位。 “境主神”与复杂的产权   茶过几轮,有点淡了,“表姐”换了茶叶,味道又提了上来。   “刺桐会”聚会所在的桂坛巷36号庭院是从一位老婆婆手里租下来的,租约订立之日,老婆婆把堂屋正中摆放着的神像擦洗一新,反复叮嘱:什么地方都可以动,就是神龛不能动。   传统的接续,正体现在民间信仰的根深蒂固。墙外,就有一座“境主神庙”。“境主神”是泉州才有的一种区域性神祗,源于明朝初年。当时出于军事目的建立的“铺境制”将泉州古城分为“4隅36铺72境”。境,类似于社区,但其中包含共同的精神认同,一境之内的人们超越了血缘基础的宗族性关系。每个境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神的身份各异,统称“境主神”。   另一位刺桐会成员谢志刚带着《南风窗》记者去看“境主神”,随便行走了方圆500米内的一个区域,见到七八个神庙。“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至少有二三十个。”   “铺境制”绵延600年左右,其间人员杂处,“境”也在分化增衍,但人们永远都会记着自己的“境主神”,设龛立庙,四时香火不断。   工业化初期,为了让位给厂房建设,一些外向型地区连宗祠一类的建筑都被拆毁,可谓“物质制胜,精神完败”―已经退化的文化自救天性,碰上有强烈目标感的经济冲动,无以据守。   值得庆幸的是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