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研究进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导致亚健康人群逐渐增多,常常使人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荷或社会压力,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及躯体疾患。在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O.L.Engel)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来分析,但影响心律失常发生和预后的因素众多,除经典的自主神经系统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有证据显示这种应激性心律失常(SIA)的机制十分复杂,可能涉及人格、中枢神经系统、遗传等方面,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细节和相互关系对应激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机制的细节和相互联系目前尚不甚明确。本文拟从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1心律失常伴焦虑的相关性及发病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行为应激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有联系。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增加器质性心脏,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国内冯文化对167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心脏彩超、心肌酶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先做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然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评估患者心理障碍情况,发现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105例(62.9%),无焦虑或抑郁症状的62例(37.1%)[1]。美国Lessmeier等报道59例室上速患者发作时有32例(54%)伴有焦虑和惊恐发作症状,女性多于男性[2]。Lampert等曾对42例置入植入式心脏除颤仪(Implanted-CadiacDefibrillator ,ICD)患者的情感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研究,记录患者情绪状态和体力活动水平,调查了需电击的心律失常发生前15min内行为应激情况,结果表明焦虑与恶性心律失常明显相关[3]。国外有学者就对117例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其中62例经历了心脏骤停,55例患者出现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据心理专家评价发现,有25例(21%)患者在发作前24h发生了急性情绪障碍,结果提示心理学变化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Mirela等[5]通过研究焦虑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置入ICD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的关系,对1012例置入ICD患者完成焦虑状态特征总表(State-Trait AnxietyInventory,STAI),终点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置入ICD1年内死亡。该研究显示,在ICD植入后的第1年,19%的患者经历了室性心律失常,4%的患者死亡。经校正分析,焦虑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风险比[HR]=1.017;95%可信区间[CI]=1.005-1.028,P=0.005)和置入ICD后1年内死亡率增加(HR=1.038,95%[CI]=1.014-1.063,P=0.002)。与低焦虑患者相比,高焦虑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了1.9(95%[CI]=1.329-2.753,P=0.001)和死亡率风险增加2.9(95%[CI]=1.269-6.677,P= 0.01)。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257例患者中,经调整人口学和临床协变量后,焦虑与上述患者死亡率有关(HR= 5.381,95%[CI]=1.254-23.092;P=0.02)。结果:焦虑可独立于人口学和临床协变量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和ICD植入后1年内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2焦虑对心率失常的影响机制 2.1生理机制 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的总时间。新西兰Straus等对3105例男性和4828例女性(年龄≥55岁)进行队列研究,基线访视(1990年至1993年)和首次随访检查(1993年~1995年)期间确定心电图QT间期。随访的6~7年,研究分析上述研究对象的QT间期与心源性猝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于心源性猝死的共有125例,而异常的QT间期延长可使其风险增加3倍,提示QTc延长是促发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在这之中心理应激可能是作为QTc延长的一个诱因而起作用的[6]。QT离散度(QTd)增加:QT离散度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Uyard通过对健康男性志愿者的QTd进行测定,发现心理障碍(如焦虑状态)的发生可导致QTd的增加,而后后者往往提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故研究者们认为QTd增加也可以作为促发心脏猝死的一个因素[7]。心率变异性降低:心脏跳动的频率受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研究发现HRV可定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