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制举科考论
唐代制举四科考论 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中“四科”的问题,由于史籍记载较为混乱,往往引起学界对其误解,以至《玉海》《新唐书》等史籍将“四科”误作四次登科,学术界很少有人注意这一问题。本文拟围绕“四科”的起源和含义,进行梳理和探讨,并对汉唐选才标准的“四科”的概念进行考察。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四科”之名由来已久,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始令郡国举孝廉,按照本郡人口的不同,每郡各举一至三人,荐举的标准就是“四科”。汉代察举制的“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材任三辅令。”(《宋书?百官志下》)《后汉书?黄琼列传》云:“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汉代“四科”也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如班固赞美太守谢夷吾“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济时,知周万物”(《后汉书?谢夷吾列传》)。魏晋以来,“四科”作为选士的重要准绳,曹魏明帝时,散骑黄门侍郎杜恕在讨论考课之制时云:“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亲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畿传附杜恕》)西晋秀才策试也把“四科”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西晋末孝秀选拔已经脱离了“四科”标准。如《晋书?五行志中》云:“自丧乱以后,风教陵夷,秀孝策试,乏四科之实。”大业五年(609年)六月,隋炀帝行至张掖,“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隋书?炀帝本纪上》)。炀帝所说“四科”在名目上与汉代“四科”选才标准有所差别,已经有分科的性质。如下表: 炀帝“四科”与汉代“四科”相比,虽然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汉代“四科”的要义和基本特点,但以汉代“四科”的选才标准,对四类人才进行“分科”选拔,并对“四科”作了很大发挥。前两科更加突出经学、才艺和武艺,与汉代“德行”“经学”标准相差较大,后两科还基本上保存了“明法”与“吏能”的特点,从而使制举分科与察举选士的“四科”标准分离,具备了唐代制举分科考试的雏形。 与汉代察举的“四科”相比,隋代的“四科”取士是分科选拔四种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汉魏察举制则用“四科”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同时兼备。察举制以“四科”取人,显然存在一个求全责备的问题,不利于专门、奇才的发展。如《宋书?潘综传》云:太守王韶之临郡,发教曰:“前被符,孝廉之选,必审其人,虽四科难该,文质寡备,必能孝义迈俗,拔萃著闻者,便足以显应明扬,允将符旨。”现实的确如王韶之所言,“四科难该,文质寡备”,很难选拔名副其实之人,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品藻、空谈之风。隋代出现分科取人,应该与南朝出现的东观学士分科育人的新趋势有关。据《南史?王昙首传附王俭传》云:“宋时国学颓废,未暇修复。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置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东观。置东观祭酒一人,总明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余令史以下各有差。”可见南朝宋发展了汉代“四科”选人标准,“四科”分为儒、玄、文、史,设置东观学士教授生员,分科培养不同的人才。 南朝宋的“四科”培养人才的观念发展到唐代,便与制举考试相结合,“四科”概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多指制举考试。如《唐故吏部文林郎贾君墓志铭并序》云:“君讳德……(隋时)不以‘四科’求官。岂逞三端取赏……武德年内,被召赴京……以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卒。”(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38号,北京大学出版社)说明贞观末,唐人书写墓志时用“四科”来指代制举考试,并明确说明隋朝没有实行制举考试。又如《大唐故密府谘议张府君墓志铭》云:张梵信以门荫授朝请郎,历夔州都督府兵曹,“俄而诏辟‘四科’,允膺嘉选,策第居最,显级再加,贞观三年(629年),改授越州都督府兵曹”(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张梵信已经授都督府兵曹,故不可能参加秀才等常科科目,考虑汉魏察举制下“四科”的特定含义,又是“诏辟四科”,说明这里的“四科”就是指制举考试。张梵信参加“四科”考试,并以“策第居最”,正好可以佐证贞观初所谓的“四科”就是制举考试。 随着唐代制举考试分科以后,“四科”也可指代四个制举科目,大概是从名称上符合汉代“四科”取人之旧制。如《旧唐书?高宗本纪上》云:显庆五年(660年)六月,唐高宗“诏文武五品已上,四科举人”。此事在《册府元龟》中记载得比较详细。显庆五年六月诏: 内外官四科举人,或孝悌可称,德行夙著,通涉经史,堪居繁剧;或游泳儒术,沉研册府,下帷不倦,博物驰声;或藻思清华,词锋秀逸,誉标文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