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五朵向日葵神性光辉
《十五朵向日葵》神性光辉 摘 要 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在艺术创作阶段,梵高的艺术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当我们被梵高极端个性化的艺术手法所吸引,被他那痛苦的个人遭遇所感动、叹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梵高油画艺术同宗教思想、历史传统的联系。本文试图从梵高书信文本、梵高作品,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十五朵向日葵》的分析入手,探讨梵高艺术与其宗教信仰、宗教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欧洲油画传统的本质与核心。 关键词 梵高 艺术 宗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乡村格鲁特?曾德特,从其一生来看,是一位职业牧师,业余画家。从事牧师职业的经历对其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构成、绘画样式、绘画精神,都深受传统绘画、中世纪艺术和宗教追求的影响。《十五朵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他画过很多幅,这些普普通通的向日葵插在陶瓶里,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光芒。梵高以石头般质感的笔触塑造出浮雕的效果。温暖的色调营造出一个新的、完全超越了物质的激荡人心的世界。可以说,梵高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部分东方艺术的特点,但是在情感与精神内涵的表达上,重点借鉴的则是中世纪的艺术,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分析梵高的《十五朵向日葵》在艺术语言上与中世纪绘画的联系,关于意大利拉文纳的圣?托教堂里的镶嵌画《狄奥多拉皇后》,首先,画面的色彩及造型借鉴了埃及艺术的装饰效果。在这幅画中,希腊、罗马艺术中的科学与写实精神已经让位于神圣的宗教气氛的表达。第二,人物形象上进行了变形,身体的比例完全不符合科学和现实。希腊、罗马的写实的层次已被简练的线条所取代,人物的姿态呈现高度的程式化,从而塑造出刻板而威严的形象,使作品少了现实的束缚。第三,利用一整套的符号组合出神秘的画面构成,在圣像营造出超越世俗的“精神美”,而不是对生活或情感的复制。这种“精神美”是“神的世界”的圣洁、崇高和完美。是天上之神的表达。目的是感受神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方面看,中世纪的绘画的精神性是最强的和最纯粹的。 通过以上对中世纪镶嵌画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十五朵向日葵》与其进行一番比较:《十五朵向日葵》在表现手法上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梵高所受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笔者认为单从手法上讲,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这涉及到意识形态与表现方法的关系问题,表现手法的借鉴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内涵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十五朵向日葵》中石头般质感的笔触塑造的浮雕般的镶嵌效果与圣维托教堂里的镶嵌画的镶嵌效果在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十五朵向日葵》中所谓的“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浓的委罗奈斯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的色彩方式与中世纪镶嵌画和花窗玻璃的色彩效果是有相似性的,我们拿1150年左右选自(士瓦本的福音书)写本的《圣母领报》(图16)做一分析,画面中圣母和天使构成的色彩是主观的,黄色、红色与蓝色之间的相互穿插、过度、呼应,有很强的主观性与象征意味。 《十五朵向日葵》的光、色追求完全是形而上的,是完全的他个人心理世界中的“太阳之光”,难怪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再进一步地类比成他个人心中的“天国之光”也未尝不可。 从意识形态与表现方法的关系来看,表现手法的借鉴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内涵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表现方法是手段,精神内涵是目的。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梵高的精神追求呢? 对任何我们这个是之前的所谓的“过去的艺术典范”的研究,都属于对传统的研究,都必然带有今天的审美视觉,因此,以上对一个世纪以前的梵高艺术的的图示研究是否出现自圆其说的揣摩猜度,确有疑问,因此我们有理由从梵高的文献中追寻其艺术的审美、精神取向。 在《十五朵向日葵》中梵高用自己的艺术手法所追求的精神不可谓不“极端”。要说明这个“极端”,以下将重点从梵高的人生追求、宗教信仰谈起。 从家庭的熏陶与梵高的自身经历来看,梵高是个职业牧师、业余画家,他生于乡村的新教牧师家庭, 24岁之前曾在伦敦、海牙、巴黎等地的古培尔画店当职员,后来子继父业成为义务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做义务传教,在狂热于上帝和愤怒于教会的矛盾中被解职。1880年,在度过极度失望和贫困的一段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与升华。 多年前曾粗略地看过《梵高书信体自传》。今日重读依然感叹不已。在1878年12月从波里纳日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如果上帝保佑我,使我在这里得到一个永久性的职位,我会非常、非常高兴的”。1878年7月在埃顿给弟弟的信中写到“从黑暗中升起黎明,这不仅是福音书,而且是整个圣经的根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