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渔民海而居 以海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海渔民海而居 以海为生

南海渔民向海而居 以海为生   “活路”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他们潭门的渔民经常被抓去坐牢,还是外国的大牢。”琼海出租车司机在得知记者将要前往潭门进行采访时脱口说道。在他看来,潭门渔民就是“危险”的代名词。   从琼海市区行驶了20分钟后,一座被芭蕉林“裹挟”的小镇现于眼前,街道两旁尽是柴油机、变速箱修理和出售船灰(与桐油调和用来密闭木船船板缝隙)的商铺。这里就是海南省琼海市的潭门镇了。   记者“直捣”渔港码头。由于进入休渔期,一艘艘渔船错落有序地排列在渔港河道两侧,中间的航道不时有小汽艇穿梭往来。渔港虽小,但拥有将近290艘渔船;潭门虽小,却是南沙渔业生产的重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获准前往南沙进行渔业生产的船只有800余艘,潭门就占了近200艘左右。这里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辈的航迹,在云飞浪卷的南沙讨生活。   从距离潭门近千里之遥的南沙海域捕捞的名贵海鲜,更是吸引了八方来客。很多来自广东的海鲜冷藏冰柜车在渔船旁等待装货,街道上则时常看到散落丢弃的香港报纸。记者从渔民口中得知,由于南沙太遥远,所以基于成本的考虑,南沙作业只适合捕捉海参、海蟹、龙虾等高价值海产品。这些海鲜大部分在捕捞后,直接被运到香港销售,只有剩余一小部分被运回潭门。   紧邻渔港的街道另一侧,排列着许多自选海鲜酒店,访客们可以在这里吃到最新到港的海鲜料理,各种野生捕捞的海产品只有内地价格的1/3左右。酒足饭饱的食客还能欣赏旁边海洋工艺品商店内的精美贝壳工艺品。“我们这儿差不多所有人都有工作,治安很好,有正常工作的人每年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很多外地人来我们潭门打工。”一家工艺品店的老板语带自豪地说。   步行在潭门的街道上,能够呼吸到一份闲逸的空气。尤其在有渔船归港的日子里,纵横交错的两条主街道交汇在市镇中心,聚满了潭门的人气。在南沙海上漂了近两三个月的渔民和船老大们,悠哉地坐在街边大排档下喝茶,和熟络的人们讲述刚刚发生在海上那些大浪里和大浪外的惊险。   “我们潭门的渔民是最勇敢的,去南沙很危险的,每次出海都要飘3个???左右,最少也要1个月。老婆、孩子在家没人管,也担惊受怕,这份辛苦你们没有出过海的人是不懂的。你看这些来喝茶的渔民,他们都不知道下次出海能不能活着回来。在南沙潭门渔民不怕大风浪,就怕被外国兵抓或者被杀。”在当地人气最旺的一家海鲜酒店里,一位常年出海得了胃病,而无法继续到南沙的老渔民动情地向记者讲道。   凌晨的街心,有几辆出租车依然在守候,后来得知这些出租车司机在等待晚上归航的渔船。挨过长时间危险的海上漂泊后,一些年轻的渔民在安全归来后,总是要结伴搭乘出租车到琼海市去及时行乐。   记者曾经带着好奇询问老渔民:会不会有人晕船?结果遭遇到了对方鄙薄的眼神,得到的答案也很简单明了:“渔民不知道什么是晕船!”问他们渔船会不会在7月台风期躲避台风时,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对于渔民来说,没有台风!”所有这些看似“奇怪”的回答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十分无奈又简单的原因――“南沙是条活路”。   什么时候潭门人开始跑南沙的?没有人能准确地说清楚。只有一本不知被多少辈渔民人手传抄、记录了通往南沙航路的小册子,默默记录了这份古老的历程。明朝一位能识文断字的潭门渔民,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编写出一本通向南沙的航海手册,问世后又不断被其他人修改、增补和完善。这本后来被考古学者命名为《更路薄》的小册子,不但指引无数潭门人走上了前往南沙谋生的活路,在多年后更成了中国学者用来捍卫南沙疆域合法性的历史铁证之一。   1974年,潭门老渔民苏德柳将一本《更路薄》捐献给了国家,那是他于1921年从父亲那里抄录来的,而他父亲也是转抄他人而得。《更路薄》的“更”为距离单位,一更大约为10海里左右,“路”为航向,“薄”为册子。第一篇《立东海更路》开头写道:“自大潭(潭门)过东海(西沙),用乾巽驶到十二更时,便半转回乾巽亥,约有十五更。”整句话讲的就是怎样从潭门行驶到西沙群岛。茫茫大海中,确定方位的罗盘、海图般的《更路薄》,再加上船老大的才智和渔民的勇气,成就了潭门祖辈征服南海的功绩。   “过去潭门的船老大聪明得很,出海靠脑子。现在的船老大都变傻了,出海都靠GPS导航和电子罗盘了。”闯荡南沙多年,现在由于减压病病痛缠身,已经惜别南海多年的黄鹏(化名)师傅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现在潭门渔民去南沙已经不靠《更路薄》了,但要去南沙还是先得到西沙。“政府要求我们结伴去南沙捕鱼,主要想让我们互相有个照应,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遇上外国兵、发动机出故障或者船员生病,几条船之间互相能有个照应。”黄鹏说,“政府的初衷挺好,可是在海上结伴的每条船的渔民之间都是貌合神离。大家都是要赚钱的嘛,要是都在一个地方抓鱼,鱼就是那么点,你抓得多那我就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