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学家赵俪先生逸事
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逸事
我踏进兰州大学的校门是在1980年秋季。那个年代,国门渐次开放,宝岛歌手邓丽君的歌曲《小城故事》正风靡内陆。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深感当时学术空气异常浓厚,我有幸先后聆听过多位校内外名教授的讲座,尤其是赵俪生先生的授课。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赵俪生先生不仅人长得漂亮,――照当今时髦的话,叫“帅”,而且文章写得漂亮,课讲得漂亮,板书也写得漂亮,不光大家这么说,我也亲睹和领略过其独特的风采。那是我在兰大读书时,有一学期赵先生开了一门选修课,叫“中国土地制度史”,讲课地点位于文科楼南端之大教室,我慕名选了这门课。当时,我清楚记得赵先生一头银发,修长的个头,戴着近视眼镜,风度翩然,儒雅中透着几分飘逸。讲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且富有韵味激情,板书写得优美流畅。尤其是那些生僻枯燥的古代史料,经他点化,就似有血有肉地立刻活了起来,生动传神!至今,他讲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声音,仿佛仍缭绕在我的耳际……。无怪,曾任兰州大学校长的江隆基就说过,听赵俪生先生讲明清史,乃是一种享受!此话不虚。
对于赵俪生先生,一般人只知道他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也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缘于夙昔书香家庭之熏陶濡染,加之禀赋颖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赵先生的书法自饶佳趣,行书潇洒,具有浓浓的书卷味,是典型的学者书法。而我也总想得到一幅赵先生的墨宝,一直在寻寻觅觅。去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从兰大汪诚老师口中知悉,他手头恰巧收藏了两幅赵先生写给他的书法作品,经与他相商,将其中一幅出让于我,得偿夙愿。这是一幅行书条幅,内容为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尺幅虽小,字却写得别有风致,耐人品嚼。
赵先生曾收藏有宋、元、明、清时期的古代字画,在其书法艺术专辑《师友书画集》(《画苑英萃》2005年第1期)序中,他写道:“人们常说,文物是无法复制的一种文化资料。意思是说,一旦毁坏,将无法挽回。在这本小集里,辑集了上个世纪前半段若干位师友的诗画,这些师友除一两位外,其余统统下世去了。在这小册子里,他们虽然只是即兴画一幅小画,或者写一首小诗,但却生动地反映了这些文化人的修养与情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时代过去了不会再来,这些人过去了也不可能重来,但这些吉光片羽却永远留下来了。我已臻望九之年,这些宝贵遗迹,假如不料理料理,使之传世,那将使我有一种负起责任的遗憾。赵俪生,壬午年冬至前十日。”分明具有一种强烈的文物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师友书画集》中收录了叶圣陶、张政?R、童书业、邹梦禅、王献唐、黄云眉、黄公渚、启功、张伯驹、王统照、顾颉刚、黄季刚、朱乃正、陈大羽、姜亮夫、谢国桢、黄胄等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每幅作品都附了赵先生的跋语。
其中,推为当代艺坛典故的应数黄胄给赵先生画的那幅毛驴图。黄胄,真名梁黄舟,河北蠡县人。据赵先生为此幅画撰写的跋语,黄胄比赵先生小8岁,18岁时即与赵先生缔结为友,可算少小之交。晚年,黄胄每到兰州,必前赴赵先生家拜访。某次,黄胄告别时,亲手将一折叠的小纸交给了赵先生,并说道:“老兄全家尽在其中矣。”等黄胄走后,赵先生展开一看,原来上面画的竟然是七头驴,且题识云:“其形偃蹇,其质赣憨,不事笑脸奴颜,那能长舌呢喃,引吭啸傲,世间粗粝不厌,高楼不攀,坎坷其途,任重道远。俪生老兄指正,一九八二年盛暑于兰州。”赵先生看后,顿时恍然大悟,画上的七头驴别有寄托,诙谐调侃,不就是象征自己家的老少七口吗?堪称善噱,不啻当代世说中人物。
有一天,我同当今名噪兰州的书法家鲁克俊聊天,当话题偶然涉及赵俪生先生时,鲁老想起他和赵先生曾经相处的那段特殊岁月,就是1960和1961年赵先生作为“右派”发配劳动改造时给他留下的难忘印痕。当时,兰大文科历史系已合并到了西北师范学院,赵先生劳动的地点就是西北师范设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丹县的一个农场,荒凉、偏僻、遥远。鲁老说,在农场里,他是党员,是管赵先生的小组长,年刚二十六七岁,而赵先生虚龄已44岁。
鲁老兴致浓厚,侃侃而谈,讲述那些他亲身经历和见闻的往事细节。我静下心来听着,时而插上一两句。从攀谈中我得悉当年赵先生身上的若干逸事,不只觉得有趣,且鲜为人知,颇感有微末的一点史料价值,乃付诸笔端加以记载,不妨看做赵先生回忆录之补苴拾遗,也是其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或缩影。
一是放马的事。当年农场里,有一段时间鲁组长将一匹瘦马交给赵先生放牧。赵先生虽是牧马人,却未脱知识分子的习惯嗜好,喜爱看书,不仅在劳动改造的时候是如此,即使在放马的间隙也是如此。无疑,书是他生命旅途寂寞时候的有力依托和精神支撑。有时,看着看着就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