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启功先为我作题跋
启功先生为我作题跋 启功先生为我的书法习作题跋,倏忽之间成了二十一年前的往事。今年是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我要把这件深藏心灵深处、从未披露的往事讲述给读者们,借以纪念这位慈如菩萨、心似海洋的前辈。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直抒己见获得先生赞许 1994年秋,启功先生八十有二。当时,先生已誉满天下,求书者接踵,户限为穿,且已日呈难以挡驾之势。 抵京当晚,在京的几位亲近的同道为我接风,当我把想请启功先生为我的书法习作题跋的心愿悄悄告诉同道时,他们都觉得这件事虽然令人神往,但是太难太难,难到几乎不可能实现。 彼时我与启功先生熟识已有十数个年头。尽管三千里山河暌隔,但因工作之需和思念之渴,我每年总会因公或自费数度往京拜望启功先生。“浮光掠影楼”(按:此为启功先生晚年的斋名。其寓意一为先生居室外有多棵古树,日月光中,树影掩映;二是先生自谦为学仅能“浮光掠影”之谓)中的每一次晤对,老少促膝,??长谈,聆听他们老辈学人的轶闻趣事,受教他的解疑析难。时常他也会询问沪上老友故交的状况,托我代他转告他的思念和问候。席间谈到某事某书,启先生一时回忆不起,他每会“不耻下问”,委我回沪替他查找,此间偶遇校方有关人员或家人催促挡驾,先生总会笑眯眯地回话:“你们甭管,我这是请他帮我‘查资料’哇。”相聚只觉得满室春风,时光飞逝。深宵辞别,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这十数年中,我曾有幸得到先生馈赠的两件墨宝,一件是他亲赠,一件是我请索。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北京鲁迅博物馆和我供职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几个单位相关人员聚集北京,讨论整理出版鲁迅收藏的古代碑帖及未刊遗稿,启功先生被聘为学术顾问,我则代表上海书画出版社忝列这次活动,与启功先生、诸位编辑等聚首盘桓多日。 是时的北京,尚处于文化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对于如何整理出版“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遗稿这一重大议题,各方意见不一,会议气氛颇为沉重。讨论的主要分歧是,出版社一方觉得工作量巨大,资金方面不堪重负。京沪两地的有关领导则一锤定音,坚持整理出版鲁迅遗稿务必要“一网打尽”。 启功先生当时复出不久,作为学术顾问,他多是倾听,很少发表意见。而年少气盛如我,在最后分配任务时直抒己见,陈述了关于出版鲁迅收藏古代碑帖的意见,主要观点为,鲁迅先生虽然在碑帖鉴定研究方面有其兴趣和积累,但这毕竟只是鲁迅先生全部学术生涯极次要的方面或写作闲暇的“余事”。通过查阅,鲁迅收藏过的古代碑帖拓片,大多是年代较晚的一般拓本,可见其收藏的主要意图是辅助历史研究和颐养倦眼。尤其是不少拓片上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等公章,可见其是借阅而未归还。这样的拓片影印出版似乎有损鲁迅先生的形象。因此,我建议严格甄选确系鲁迅自藏的重要碑帖,去粗取精,不能盲目地“一网打尽”。经过几番争议,我的意见得以采纳,并最终代表单位在出版协议书上签上了我的名字。 会议结束那一天,启功先生诚挚地请我和另一位同事到他的府上。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作为正式的客人来到启先生的书房,还坐了很久。那天,启功先生一改前几日会议上谨慎缄默的态度,他笑容可掬地打开了他天生幽默健谈的话匣子,一个劲地向我竖大拇指,并颇多感慨地说:“哎!您真是后生可畏。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您替我说出来了。”那天启先生特别高兴,即兴为我书写了一幅他的《论书绝句》(第二十一首,全帙共百首),落款“培方同志两正,启功”(先生谦逊,“两正”即让我诗歌、书法两方都予指正之意)。这是启功亲赠我的第一件墨宝,掐指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尤为欣慰的是,从这一次幸福地登堂入室开始,我有幸成为启先生的座上客和“熟人”。 第二件启功先生的墨宝是我写信请求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福利分房,我得到一小套位于浦东的公房。每天上下班要穿越打浦路隧道,交通拥堵,苦不堪言。于是,我为自己新居取了一个斋名“沙中浪底来室”。出典是刘禹锡诗:“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隧道穿越沙中浪底,此取意一;凡学问事,要如淘沙取金,用以自励,取意二也。我不假思索,自信请求启功先生赐题,别无二选,于是驰函北京。不三日,我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启功先生端严劲挺的手书,虽然没有一字回信,但在这沉甸甸的手迹中,我感悟到了先生喜欢的、李商隐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蕴。 先生为我连作两篇题跋 随着与启功先生的交往愈深,随着年岁和闻见的增长,我对启功先生的了解日益加深,他视名利金钱如粪土,但他看重情、义、学、才(我不敢自称为“才”)。像传说中海鸥与老渔翁一样,只要怀着真情真义,真才实学,他们就会赤诚相待,真心相伴。倘若一旦存有机心,海鸥即会飞去,渔翁便只能独坐江边。 二十一年前启功先生为我作题跋的往事,很像这个古老的传说。尽管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