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为朗读学扬帆起航
信息技术为朗读教学扬帆起航
【摘 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到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学习成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朗读带来新的机遇和生命。本文将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探析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 朗读;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朗读是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训练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交流、表达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信息能力。目前,朗读教学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创设内容情景,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具有不可捉摸性和不持久性。就像流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但它很快会消失。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具有规律性和恒久性,小学生一旦形成了朗读意识,就可以变“不愿读”为“我要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使朗读兴趣长久不衰。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以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促使小学生形成朗读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内容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朗读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借助音乐魅力,进入朗读意境
音乐对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智慧。音乐的音调、音高、节奏、节拍、旋律和和声,与人的朗读有着奇妙的吻合,可以从心性、情感、韵律甚至灵感方面对人产生巨大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
小学语文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鸥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如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又如在朗读训练《草原》这篇课文时,此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通过播放草原赞歌,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朗读将学生带进草原,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及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三、运用图像再现,理解朗读内涵
文字表述即便是写得鞭辟入里,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毕竟存在理解能力的限制和束缚。如果学生缺乏对课文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无法全方位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朗读的时候就会味同嚼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的照片、图片、纪录片和各种视频,势必刺激学生的视觉,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在朗读中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文章,读出更高的水平。例如:“古诗填趣”中,列出下面一组诗句,要求学生将“蝶”、“莺”、“鹊”、“蝉”、“蛙”、“燕”拖入相应诗句中的空缺位置:
1.留连(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辛弃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我及时的展现一幅幅意境和诗歌吻合的画面,让那色彩艳丽的美景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画面与学生对诗歌的描述相似,使学生的理解升级,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更加清晰,更加明朗。学生不仅将所有诗句填完整了,还能读熟、背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