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大桥建设亲历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长大桥建设亲历记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亲历记   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其中指的奇迹之一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我是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的工程师,是亲历建桥人之一。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一、勒紧裤腰带也要建成建好这座“争气桥”      1960年初我们来到浦口,建造南京长江大桥。   初来时条件差、困难多,眼前除刚收完的包谷(玉米)、高粱旱地,绝大多数是一片片的芦苇荡。没有宿舍,工地打试桩的工人白天一身水、一身泥,晚上就钻进又矮又湿的帐篷里。我们机关科室人员住在离工地两三里外的轮渡桥仓库里。地上摆几根枕木,铺上木板,就像当年当兵的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打开行李卷安营扎寨。轮渡桥一带火车的煤烟很重,早上晒的白衬衣,晚上下班回来全变成灰黑色的了。工地上还未建浴室,也没有食堂。开饭了,大家就蹲在临时伙房外的荒野地上,小塘沟边,好在每餐也只供应一两个素菜,每人一个碗,饭菜二合一。   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像我这样的技术员每月定量26斤,还要节约一笔(粮票)。三两油、二两肉,几乎是餐餐吃瘦得只有两片干叶子的“飞机包菜”。真是吃完了饭也不用洗碗,水冲就干干净净。无论是早、中、晚餐大家都争着排队买稀饭。二两稀饭,用扣得下脑袋的大搪瓷碗装,肚子吃胀了,但总感觉还没有吃饱。八角钱一斤的胡萝卜(那时我工资59.50元),故有“五级工、六级工,赶不上农民一担葱”的民谣。天不亮就得半路上迎着去买,也等不及洗净煮熟,连往回走就啃吃起来。“浮肿”几乎是人人都有的小“毛病”。我当然也不例外。1956年大学本科毕业的桥处中心试验室主任罗刘汉,家就住在离工地不到一里地的女墩桥附近。妻子是小学教师,还带着最大才十一二岁的四个孩子。他为了确保水上桥墩施工封底,水下混凝土灌注的质量,三天三夜吃住在工地试验室。他利用炒砂、石炉子的余火把三两饭加水煮稀饭,好吃得饱些,不幸煤气中毒去世,年仅三十多岁。   到了1961年、1962年,农民工精简了,正式工也精简上千,听说还是周总理发现后表示“我们是有这么多江河的大国,好容易建立起来的建桥专业化队伍,再困难也不能再精简了”。桥墩浇灌人员不够,机关人员包括党、政干部齐上阵,“承包”起一座混凝土搅拌机。   1960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6月,苏联桥梁界的权威,曾在武汉长江大桥修建中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西林,以“个人”名义来南京长江大桥工地考察。当时江中1、2号桥墩均已开工。在听取我们介绍“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情况后,他竟危言耸听地说:“1号墩这样深的沉井,井壁不设置钢筋是会断裂的!2号墩这样深的沉井基础型式,我们在多瑙河也做过,就曾发生沉井倾覆事故。假若我是施工技术领导,就不会接受这样的设计。”企图以此来否定我们的设计,干扰大桥建设。结果反而更加激发我们全体技术人员、工人“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并提出口号“勒紧裤腰带也要建成建好这座争气桥”。      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丝不苟,   走“三结合”的路      整座大桥的31.7米大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试制任务,由北岸四桥处基地工程队承担。原分段制造的设计图是苏联的,没有附设计标书。为了准确了解应力的分布,更好地掌握制造中的主动,工程队主管工程师杨家辉,在1960年的夏天,冒着酷暑,几乎是每夜在那矮小的临时技术室里干到半夜十一二点。他花了一个多月的功夫,根据结构图返标出整整一大本“计标书”。这种从我做起的严谨科学作风,直接带动着他领导的以车家明负责的“制孔”和以李安亭为主的“锚具”两个攻“关”小组。   开始,我分在制孔小组。车家明与我为找制作“竹丝管”的竹器店、合作社,签合同订要求,我俩几乎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早上吃二两稀饭出工地,到十来点钟,两腿发软、两眼冒金星,我好像又重尝了1951年“秋季攻势”的朝鲜战场炒面接济不上的滋味。   “竹丝管”失败了,改用胶管。胶管刚度不够又失败了。工人们提出在其内加穿钢筋,既要保证制孔器在梁体混凝土浇筑中的曲线位置,又要便于在混凝土适当的凝结时间拔除不断,拔后形成的孔道、曲线、直径都不变。那时也不兴记什么加班、加点、计奖金。工人到点交班不肯离去,我们搞技术的就那么两三人,有时在节骨眼的关键时刻该下班了也只得接着干,终于赶在正式制梁前攻下了“制孔器”――钢丝胶管的难关。   李安亭当时是刚从苏联学成回来的技术员,同桥梁学院毕业不久的几个工程技术人员,加上邵柏太装吊工班的工人组成的锚具小组,与我们“制孔器”攻关小组一样,一无成功的技术资料可借鉴,二无良好的试验设备,走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路”。从国产钢材的选用,锚圈、锚塞内外直径、坡度,一直到粹火硬度的要求,同样经历过上百次的失败、改进,以圆满达到极限强度160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