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外新农村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城外新农村故事

北京城外新农村故事   随着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新功能日益凸显,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的蓬勃发展,北京农业正在逐步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生态宜居的基础、满足高端需求和应急供应的基本保障。北京郊区的农民不仅成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资者、经营者和受益者,也成为了带着集体资产进城的“市民”。正是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赋予了农民这些新的角色和身份。   就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北京无疑属于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然而,经济相对发达的背后,北京市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多年来,面积10倍于中心城区的北京广大郊区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市民的40%左右,农业经济也远远落后于工业经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也明显滞后于城区,农业、农村、农民成了北京市最软的肋、最短的腿、最薄弱的环节。   然而,2006年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北京郊区农村便发生了巨变。   “光棍村”变成“民俗旅游村”   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2004年以前,平谷区玻璃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农民特别穷,光棍特别多,百十口人有十来个光棍。1990年到2004年,村里竟然没有一个新生婴儿。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稍微有一点本事的都搬走了。村里人口从最高峰时的500余人减为不足200人。   “过去,村里的老百姓,收完秋以后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有的要住上十天、八天,甚至到过年才回来。因为亲戚家有好吃的,肯定比我们条件好点。”说起往事,村支书陶广银一脸无奈。   转机发生在2004年,当时平谷区决定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选一批具备旅游开发潜力的村做民俗旅游试点。以贫穷出名的玻璃台村被列入试点,由政府担保贷款,大规模翻新农民住房就地搞民俗旅游接待。“我们新村地基刚打上,新媳妇就陆续来了。”陶广银说,2004年到现在,玻璃台村已有七八个小孩出生了,现在基本上没有光棍了,而且还有一部分以前迁走的农户千方百计想回迁。   今年32岁的王忠,曾是玻璃台村年纪较轻的光棍之一。他家的房子是2004年通过政府担保贷款盖的,2005年盖完新房就结婚了,第二年儿子王新村出生了。“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今天的好日子。以前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全靠养点羊、弄点果树,赶上好年头能弄六七千块钱,年头不好时才两千多块钱。”去年他的民俗旅游加上打工赚了三四万元,再加上地里面几千块钱的收入,当护林员一年也有四五千块钱,年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陶广银告诉记者:“2010年,玻璃台村的旅游接待、山上果品等方面的总收入有600万元,近年来每年几乎都以100万元的速度递增。”   据北京市农委介绍,北京边远山区除发展民俗旅游接待外,2004年北京市还率先建立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管护资金2.2亿元,为农民提供了46908个管护员就业岗位,山里人从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成如今的“养山就业”。   与此同时,为加快郊区发展,北京市已率先建成了“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公交;而且,全国首个农业信息资源“村村通”工程于2006年在大兴建成,农业服务热线走进了千村万户。   而北京郊区农村“五+三”工程更使全市3955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五”是指农村街坊路硬化绿化、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消纳、厕所改造五项工程;“三”就是让“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   该工程使城市功能加速向农村延伸,通讯、电力、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加快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农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城乡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过上了“走平坦路、喝洁净水、上卫生厕、睡节能炕、住保温房”的新生活。   “北郎中村”成“驰名商标”   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   北郎中村是顺义区赵全营镇的一个中心村,全村1500口人,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2万元,已经接近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该村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前,村集体经济已是“一贫如洗”,村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当时我们对村集体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全村资产只有200多万,也就是有一点破旧的小摊子、小企业、农机。当时的负债是300多万,实际上是资不抵债。”村支书闻宝恒介绍说。   2001年前后,北郎中村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造,使村集体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特别是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村里的股份合作制更是持续健康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资产近3亿,股本金已经发展到将近1亿。村民股份有4500多万,占股本结构的近一半,村集体股份有4000余万元,村民几乎人人都有股份。   目前,北郎中村已经形成了一产以种猪和花卉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