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变质作用与原岩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研究.ppt

第三章 变质作用与原岩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变质作用与原岩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研究 本章重点 1. 掌握变质作用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2. 初步了解变质岩原岩性质识别和恢复的主要 方面。 3.1 变质作用的研究 3.1.1 变质带的概念 在变质岩地区,常常可见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成带状分布,其成因主要与变质程度有关。 变质带(metamorphic zone) 由于变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变质岩分带现象。亦称变质程度带。 变质带的界线划分是以某些标志矿物或矿物共生对的最初出现或消失作为依据,各个变质带的名称也就以这些标志矿物或矿物共生对来命名。 3.1.1 变质带的概念 Barrow G.(1893)将苏格兰地区达尔累丁变质岩岩系(变质泥质岩类)分成六个变质带: ①绿泥石带 ②黑云母带 ③铁铝榴石带 ④十字石带 ⑤蓝晶石带 ⑥矽线石带。 四川丹巴附近的沉积-中酸性火山岩系经研究也可分为六个巴罗型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上述变质岩的分带现象代表了变质程度由浅至深的空间分布特点,这类变质带一般称之为 “渐进变质带” 或 “递增变质带”。 3.1.1 变质带的概念 变质带的意义在于:一定的原岩,由于变质条件(T-P)不同,其变质程度也就不同(等化学系列的递增变质)。每一个变质带内的岩石组合是在相似的变质条件下所形成,是等物理系岩石。因此,不同变质带的连续变化,是由变质条件的连续变化所引起。 变质带之间的界线称为等变线(isogrades)。 变质带的划分有助于了解变质地区的地质环境与变质程度之间的关系(变质岩形成时的温度、压力变化),其方法在野外工作时简便易行,因而目前仍常被使用。 3.1.2 变质级 变质带是根据某些标志矿物划分的,即标志矿物的出现或消失反映了变质条件由一个变质带向另一个变质带发生了改变。 研究表明:许多标志矿物可以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由不同的变质反应形成;同一变质反应形成的同种标志矿物,也可有不同的温度、压力范围。因而由标志矿物划定的等变线往往不是等变质条件的。 据此,Winkler H.G.F.(1976)认为:只有矿物共生组合的改变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提供变质作用期间有关成因条件的信息。因此提出了变质级的概念。 3.1.2 变质级 变质级(metamorphic grade) 根据常见岩石中,反映矿物共生组合重要变质变化的特定矿物反应来划分变质带。 特定的矿物反应(变质反应)标志了一个特定矿物组合的首次形成,它们是变质条件的指示计,比用单个标志矿物更为可靠。温克勒将整个变质作用区间分成四个变质级: 很低级 低级 中级 高级 根据实验资料获得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泥质岩和泥灰岩中常见的14个变质反应作为划分变质级的特定变质反应(详见温克勒H.G.F. 1976年著《变质岩成因》)。 3.1.3 变质相概述 如前所述,变质相的概念是由P. 艾斯科拉最先提出的,即变质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根据 “变质相” 理论,运用物理化学的定律和知识来解释和研究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组分和变质条件(即T-P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变质作用的研究在变质带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深入。 3.1.3 变质相概述 P. 艾斯科拉划分了八个变质相。 3.1.3 变质相概述 随着对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发展,目前对变质相的分类综合于表3-10中。 3.1.3 变质相概述 上述各个变质相都有一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图3-43大致表示了这种关系。 3.1.3 变质相概述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标志矿物的出现,划分出几个变质带,然后根据变质带的特点,进一步归并为若干的变质相。 在研究变质相时,为了表示同属于一个变质相中的每一种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与化学组分的相互变化关系,常采用图解的方法来表示,这种图解称为 “共生图解”。常用的有ACF图和A‘KF图等。此处从略。 3.1.4 变质相系的概念 巴罗型(递增)变质带被提出后,曾经一度作为区域变质作用分带的模式。但随后世界各地也发现与此不符的区域变质分带现象。 都城

文档评论(0)

118l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