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窑与唐人社会生活
越窑与唐人社会生活 [摘 要]越窑在东汉时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当时技术尚不够成熟,并且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发展到唐代后,越窑工艺成熟,真正盛行起来。本文探讨越窑茶具、贡瓷、实用器、乐器、医药用具、明器等方面探讨越窑与唐人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越窑;唐人;社会生活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1] 这首诗乃今可见最早的明确提及“越窑”的文献记载。根据诗人陆龟蒙的生活年代,“越窑”的发迹当至迟在唐僖宗中和年间,约公元881年前后。而1987年陕西凤翔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将越窑发迹的年代提至唐咸通十五年(874)之前。为中晚唐时期越窑在中原的兴盛的又一证据。 此外,这首诗还歌颂了越窑青瓷的色泽之美,其高雅的气节普遍受到士人们的推崇。自此,越窑青瓷的美名享誉于世,绵延唐宋300年之久,越窑也成为一代名窑。 一、唐代越窑 越窑,越,即指越州一带,在天宝年间“领县七”“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宁波地区。越窑就是这一带烧制具有独特风格瓷器的窑场,它采用龙窑的窑炉结构。据现在的考古资料表明,越窑至迟在东汉时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当时技术尚不够成熟,并且未形成自己的风格。进入唐代以来,越窑的中心转移至上林湖地区,“上林湖”也成为越窑的代名词[2]。此时,邢窑的白瓷一直占据着北方的“市场”,南方则由越窑的青瓷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而越窑的在北方的真正盛行当是在其产出高质量的秘色瓷即中晚唐之后。 根据越窑的生产工艺、出产瓷器及兴盛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盛唐时期。窑炉长度较东汉时期大大增加,窑温约1100℃,窑具用垫具和间隔具。烧成瓷器多呈青中带黄,即“艾色”。装饰工艺上运用篦纹、点彩,堆贴,模印及镂孔。简洁朴素。 第二阶段,中唐时期。窑具除垫具、间隔具外,还出现了匣钵,分为覆钵体和支物面微凹的匣钵。装饰工艺上釉上斑块发展成釉下斑块装饰,有写意画、模印及雕塑。朴素古雅。秘色瓷出现,上林湖烧制“贡瓷”。 第三阶段,晚唐时期。窑具种类多,因物制宜,匣钵体分为钵形,碗形,盅形,长筒形,盘形,凹面覆钵体,敞口(直口)碗形,筒形八式,间隔具类分七式。装饰工艺也因物制宜,有雕、堆贴、镂的美化处理,刻、划、印的手法,且有确切年代,以如意纹、云纹为代表的褐彩绘与胶胎技法,金银扣等的各种手法。在各大窑中,以釉取胜。越窑进入发展全盛期,秘色瓷兴盛。[3] 越窑作为唐代民窑,其初衷是为满足百姓日常生活之用,后又为皇家烧制“贡瓷”,其精品远销南亚、西亚、东北亚,现今国内国外各地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晚唐时,越窑与唐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越窑茶具与唐人的饮茶风尚 之所以把饮茶的风尚放在首位,是因为越窑的兴起应与唐人前所未有的饮茶盛况息息相关。及至唐代,社会的饮茶风气依然保持着南北朝以来的“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4]”的局面。开元时,“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5]”。 自此,饮茶风气之盛已到达了“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盛况,歌颂越瓯的文人也比比皆是,其中最负盛名者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这里认为“碗,越州上”,越窑处邢窑上,并从品茶的角度列举了三条原因,即越瓯以玉的质地,青的色泽取胜。这主要是因为,唐代饮茶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之类的东西,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将茶团捣碎,放上调粉煎煮[6]”及沸,覆有一层白沫,这使得盛茶茶碗的青色与茶的白色相得益彰,故而饮茶以青瓷为上,及至元代人们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改变,青瓷才逐渐退居其次。 此外,唐人对茶具的讲究更加促进了越窑的兴盛。被后世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到“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认为必须二十四件茶具全备,才能算是真正的饮茶,也就是说,他是强调饮茶的过程的,这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茶道和现代社会的饮茶方式。其结果必然使得作为二十四器之一的茶碗中的“一等品”越窑青瓷的需求量迅速增大,越窑规模扩大,生产工艺创新。 因此,在唐代饮茶风尚所提供的广大市场同大运河的便捷交通、以及匣钵装烧技术的出现与运用、统治者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