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哈拉城市诗歌中“一人主义”诗学.docVIP

奥哈拉城市诗歌中“一人主义”诗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哈拉城市诗歌中“一人主义”诗学

奥哈拉城市诗歌中“一人主义”诗学   内容提要 “一人主义”是美国纽约派代表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诗学理论和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一人主义”诗学理念的确立,使得奥哈拉的诗歌作品极具个性色彩,饱含创造力。本文依托奥哈拉的城市诗歌创作活动,探讨“一人主义”诗学理念衍生的过程、“一人主义”的内涵及其对奥哈拉城市诗歌的意义,论证奥哈拉在这一诗学理念下所达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关键词 弗兰克?奥哈拉 “一人主义” 城市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1-0060-06   美国纽约派代表诗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1926-1966年)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诗坛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正统诗风,走出了一条反文雅、反高贵、近民众、尚自由的诗歌创作之路。近年来国内外奥哈拉研究表明,他的诗作是人们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城市风貌和人文概况的指南,是他那个时代纽约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创造了“由城市生活中貌似不重要的细节组成的一幅拼贴画”,①奥哈拉也因此成为一位极具个性魅力的先锋诗人。奥哈拉曾用一个词――“一人主义”(personism)――来概括自己的诗学观和诗歌艺术:“‘一人主义’是我最近确立的、他人丝毫不知的思想活动,对之我十分感兴趣……‘一人主义’与哲学无关,纯粹是艺术。1959年8月27日,我与勒罗伊?琼斯共进午餐后确立了‘一人主义’,那天我与人欢爱(顺便提一下,不是金发女郎勒罗伊,是另一个人)之后回去工作,为这个人写了一首诗。当我写这首诗时,我意识到我像是在用给对方打电话的方式在表达,于是‘一人主义’写作法就产生了,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相信一定会有很多追随者。它使诗被平放在诗人和那个人之间,这样的诗令人满意,它最终处于两人之间,而非纸上。”②   奥哈拉在其艺术活动和创作过程中逐渐清晰地阐释了他的“一人主义”的诗歌理论:许多诗都有特定的写作对象,或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或是一面之缘的邂逅者,似乎与局外人无关,而局外人对这些诗的独特含义也难以把握。“一人主义”突破了诗歌创作的种种藩篱,成为奥哈拉城市诗歌理论的一个关键词。本文将从“一人主义”诗学理论的确立、人与人之间的诗话、以及“一人主义”诗学下的城市诗歌创作三个层面,解读奥哈拉所展示的“城市拼贴画”,论证其“一人主义”诗学的独特张力,以及诗人由此达到的诗歌境界和艺术成就。   一、“一人主义”诗学理论   奥哈拉“一人主义”诗学理论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诗人汲取现代诗学精髓的结果。虽然在奥哈拉的有生之年,人们出于对他才华的仰慕以及对他在文学艺术界名望的尊重,称赞他为反传统的“文化英雄”(cultural hero),并把他看成是20世纪美国尤其是纽约诗坛的改革家、前卫诗人,认定他从骨子里就鄙视传统,乐于将自己视为异类,但从本质上而言,奥哈拉却是一个把传统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技法都看做是自己写作指南的人。他曾经如饥似渴地钻研传统,不愿意以懈怠的态度简单复制,而是寻求突破,以使传统焕发生机,并进而改变传统。在写作过程中,他十分注重自身的理论修养,在看似随意自适、信手拈来的诗行里实际承载着他的苦思冥想以及玄思状态下意识的自由流动。对前人诗学理论与创作风格的研究、借鉴与拓展促成了他那如同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诗行之下自成一体的诗学观,其核心就是“一人主义”。   “一人主义”的衍生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亚瑟?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年)。大学时代的奥哈拉酷爱读书,所涉猎的范围很广,从他那一连串的书单中可以看出兰波是他的最爱,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兰波在诗歌理论与实践上对法国诗歌的两点贡献对奥哈拉触动最大,其一是兰波的名言:“我是另一个人。(I am somebody else.)” 葛雷:《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即我要用另一个人看我时的目光冷峻地注视自我,把“我”看作诗歌创作中首要也是唯一的对象。兰波极力倡导要在诗歌中表现自我,创造自我,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真正揭开了现代诗歌的序幕,并在后续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和存在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兰波的自我意识论给了奥哈拉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思考自我、他人与诗歌创作的联系。在奥哈拉重要的诗作里,即便是最不经意的读者也会发现,第一人称无所不在,如在他的名篇《音乐》(Music)中,代词“I”(我)和它的同根词在21行的空间中就出现过十次。然而,《音乐》并没有去探求说话人的过去以断定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这个人”;并非因此而“自白”或“揭示”它(即“I”)内在的精神生活。“I”(我)的作用是对事物做出反响,是要去观察事物,去注视事物,去创作出与音乐主题相关的诗作:“我的门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