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皖西村落社会中文化生态嬗变研究.docVIP

豫南皖西村落社会中文化生态嬗变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豫南皖西村落社会中文化生态嬗变研究

豫南皖西村落社会中文化生态嬗变研究   [摘 要]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多变迁。文章就豫南皖西地区龙口镇1990年前后丧葬民俗事象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藉此探讨豫南皖西地区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关键词]乡村丧葬习俗;豫南皖西地区;嬗变   文化变迁是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文化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迁是文化的永恒特性。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以此来满足不同时期的民众精神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豫南皖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丧葬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化,民间的丧葬文化已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则以豫南皖西地区新蔡县龙口镇为田野观察点,以1990年为时间临界点,对豫南皖西地区的文化生态嬗变进行探究。   一、田野调查点的概况   本文所选取的文化生态考察点是龙口镇,龙口镇位于河南省新蔡县城北部20公里处,地处两省(豫皖)三县(新蔡、平舆、临泉)六乡的结合部,全镇辖20个行政村,225个村民组,54000多人口,67000亩耕地,总面积76000亩。龙口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885.8毫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故而当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芝麻、棉花等为主,村落农耕文明显著。2014年1月初至2014年3月中旬,笔者对龙口镇进行了为期将近3个月的田野调查,重点走访村镇中的丧葬仪式活动。龙口镇是豫南皖西地区众多村庄中的一个缩影,其丧葬习俗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而对于该地区的丧葬文化的调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乡村丧葬习俗的变迁图景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转型,豫南皖西地区的乡村丧葬习俗均已发生了或深或浅的变迁。在对龙口镇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丧葬习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葬式葬法的渐变:从土葬到二次葬   土葬,是我国多数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主要葬法。豫南皖西地区的村民,对土地有着深切的崇拜与敬意,故而土葬之俗,长久沿袭。但是殡葬改革以来,“火葬”逐渐纳入丧葬仪式范围。一些思想落后迷信的地区,村民仍然认为遗体只有归于大地,才能魂归于天,坚持土葬之法,但是又惧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在“土葬”与“火葬”的二元博弈下,人们采取了一种折中的丧葬形式―“二次葬”,即在死者火化后二次装棺名正言顺地土葬,当然一些管理较为松懈的地区依然奉行着“土葬”的传统仪式。   笔者所调查的塔王庄一户杨姓家庭,实行的便是“二次葬”。死者断气后,死者的女儿媳妇便给老人擦洗身子,即“洗尸”,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然后则为死者更衣;一切装扮好后,则借用邻家的货车,将老人遗体运往火葬场火化,火化过后取少些骨灰做成骨灰盒,放置于灵堂供桌之上,以待大殓之时放入棺材,相关仪式均与土葬相符,当然不乏有人坚持土葬方式。   (二)丧葬服饰的简化:从披麻戴孝到一帽一带   与90年代以前龙口镇的丧葬习俗相比,丧葬服饰的变化也是一大显著特点。以前孝子孝孙佩戴红色孝帽(白帽顶上一缕点红条布),但又有所不同,年长孝男为合帽,孝孙则是圆毡帽,孝男都需腰系白孝带,孝子还要把膝盖以下腿部全部用孝布绑成,俗称扎“马匹子”。女孝眷用白孝布裹头,长度按关系亲疏分配,关系越亲,长度越长,且白孝布都无小领。送丧归途中,女孝眷要把孝布勒在头上,名曰“锅圈”。男女孝衣均为大襟,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在出殡时,孝子孝女还须另加祭服,祭服用麻布截成,形如夹克(旧称坎肩),不缝边不钉扣不缀带,只是披在肩上,并用麻绳束之腰间,即所谓“披麻戴孝”,孝男孝女均需穿孝鞋,孝袜等。   如今,龙口镇丧葬仪式中的丧服已大大简化,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孝饰。就龙口镇塔王庄村地区的一些葬礼而言,除了亲生长子需要披麻戴孝外,孝子腰上只是头戴白色孝帽,腰系白孝带;而孝孙和其他男性亲眷则只是戴一顶孝帽,孝孙和个别孝男甚至不会腰系白孝带;孝女和孝媳则是用白孝布裹头,脚上则系着一根细孝布;“斩衣”、“马匹子”等披麻戴孝的成服已经无法窥见,穿着也不再那么严苛要求。   (三)丧葬程序的嬗变:由繁琐走向简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龙口镇的传统的丧葬仪式可以分为死前预设之仪、临终初丧之仪、入殓成服之仪、出殡安葬之仪、做七祭祀之仪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又包含着繁琐的小仪式。但是90年代以后传统的丧葬仪式发生着很多变化。传统的临终初丧仪式中,死者死后要进行“招魂”仪式,现在则取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