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与塑造诺奖得主屠呦呦的创新人格与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docVIP

启迪与塑造诺奖得主屠呦呦的创新人格与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启迪与塑造诺奖得主屠呦呦的创新人格与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   [提 要]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她翔实而鲜活的创新历程和独特的创新人格,为我国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可贵的启示,引起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创新品格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屠呦呦;诺奖得主;创新人格;大学生;创新品格   [作者简介]朱卫东(1967―),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谭宗梅(1962―),男,赣南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研究:基于诺奖得主屠呦呦的个案分析”(JY1507)   科学研究之路曲折而漫长,通往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科学奖领奖台的道路异常艰辛。2015年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获奖原因是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它是我国医学界目前为止所获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因此而倍受瞩目并被广泛点赞。屠呦呦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意义深远,正如李克强总理的贺信中所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诺贝尔科学奖是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项,屠呦呦是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她之所以能取得医学科研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她的一些优秀品格有关。而这些优秀品格对于科研创新成功是非常必要和有帮助的,比如:使命意识、专注投入、勤奋努力、传承创新、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和团队合作等,我们称之为“创新品格”[1]。诺贝尔获奖者身上闪现的创新品格值得我们去提炼,并在大学生身上着力培养。有了创新的个体,才有创新型国家。   一、屠呦呦带给我们的有益启迪   1.社会使命是创新的动力   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给屠呦呦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而恒久的动力,屠呦呦在医学科研岗位上能长期坚持不懈,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支撑着她,是心中的理想信念转化成了自觉的行动和自信的力量。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成果,尤其是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要经历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屠呦呦自1969年开始中草药抗疟研究到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经历了46年的漫长时间。   1967年,一个由我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悄然开始了一项代号为“523”的特殊使命,旨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目标是防治疟疾新药。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下了疟疾新药研发的国家任务,担任课题攻关组组长。研发期间,屠呦呦及课题组历尽艰辛,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在实验室待过的人都能体会到,成百上千次的反复尝试是多么寂寞枯燥和令人不安。为了工作安心,她咬牙把未满4岁的大女儿送到熟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往宁波父母家。为了验证研发药品的安全性,她率先自己试服,导致肝中毒。令人欣慰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研发的青蒿素在非洲大地至今已经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当年,研制抗疟新药是党和国家赋予屠呦呦的历史使命,崇高的使命感使屠呦呦在科研创新中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必胜的信念。担任课题组长期间,如果屠呦呦没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和淡泊名利等优秀品格,就不会有100%抑制疟疾的青蒿素诞生。正是屠呦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的崇高荣誉[2]。   2.匠心专注是创新的核心   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一生专注于一件事,体现了弥足珍贵的专注品格。在几十年的中草药抗疟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筛选出2000多个中草药方。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和200多种中草药方,始终不断完善和改进,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事业忠心耿耿。屠呦呦及课题组若缺少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那么研究就可能止步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屠呦呦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功,针对青蒿素难以根治疟疾及成本高昂等缺点,她研发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升级版”药物,而其疗效为前者的10倍。这种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大工匠精神,理应成为科研创新者的共同价值取向。   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执着精神,使课题组最终圆满完成了“523”国家课题,取得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