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交媒体平台中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docVIP

论社交媒体平台中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社交媒体平台中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深度依附于社交平台。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但使新闻产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更滋生大量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本文着眼于探讨社交媒体中新闻失范的衍生与变化,尝试从宏观体制层面、新闻实操层面、受众解读与重构层面,三重视角解读新型媒介失范现象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社交媒体 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失范 舆论审判 新闻伦理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大踏步转向社交平台。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实时性、便捷性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夹杂大量泥沙俱下的职业道德窘象。本文着眼于探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并尝试从宏观体制层面、新闻实操层面、受众的解读与重构等三个层面,对其产生原因做出合理的思考与分析。   社交媒体中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   一、标题党雾霾重重。标题党是网络时代新闻失范的重症顽疾。近些年,在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中,标题党风气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职业媒体的官微和公众号。“刚刚”“震惊”“重磅”系标题井喷,一味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抛弃应有的新闻生产职业操守,频频触及新闻职业道德底线。   文题不符式标题。好的标题能够起到统摄全文,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而标题如果不忠于内容,拟题手法再精良,也称不上是合格的标题。例如,新鲜娱乐公众号发文《陈坤儿子生母终于曝光被扒出来了,果然是她》,真实情况是陈坤做客《金星秀》时坦言:“我都和孩子说,你就是我生的,没有别人。”言语中并未袒露孩子生母。石狮民生事公众号发布《昨晚,石狮子,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文章,真实情况是被杀的是34只老鼠。发文者吴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10天。再如腾讯新闻《麦迪亮相纽约 无视姚明同球迷握手》,真实情况是被无视的“姚明”只是一座雕塑。种种文题不符式标题不胜枚举,文章着重在标题上制造噱头,而内容却往往有名无实,让人大跌眼镜,“愚”乐受众嫌疑极大。   胁迫式标题。《……不转不是中国人》《……为父母与家人保平安,24小时必转》《……为了你身边的人,转起!》,这类文章标题中挟藏大量的伦理道德绑架,信息中夹杂所谓宿命论成分,迫使信息阅读者在失望之余,笃定“宁可信其有”的心态默默转起。而胁迫式信息的二次乃至N次扩散,不但造成不良信息的泛滥,同时也给社会治安造成巨大隐患。   引诱式标题。引诱式标题主要是抓住受众对涉黄、涉艳、涉奇信息感兴趣的心理,采用夸张、渲染的制作手法,诱引读者点击,而内容往往或耸人听闻或相差甚远,也属于文题不符的一种,只是语言运用更为粗糙,报道旨趣更为低级。例如,网易财经的《上海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弄死》、搜狐焦点的《津500套房竟引千人暴乱》、新华网的《84岁演员娶24岁女子:重新感到自己是个男人》、山西科教频道的《女子公交上怒斥色狼:你一直摸了我6分钟》)。值得注意的是,以色情、低级趣味为导向、一味追求三俗的引诱式标题党,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传统门户网站与主流媒体也纷纷倒戈,频频用带有主观情绪、诱导戏谑等词汇,误导意图明显。   悬疑式标题。悬疑式标题注重引发受众阅读前的无限遐想。标题前半部分阐述事实,后半部分采用疑问、转折、?@叹等词汇,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例如,微信头条《泰州一男子醉驾逃逸连撞7人,他的身份竟然是……》、公众号文章《谢娜这十年走得不容易,她得好运全是因为……》,这种欲言又止,并不急于揭示完整事件或情节的悬疑式拟题手法,不但将受众胃口吊起,而且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与判断力,造成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偏差,并不利于真实情况的传播。   二、传媒假事件中“假”内涵的丰富衍生。   潜藏营销目的。传媒假事件中的“假”往往包含宣传动机、公关动机以及单纯职业主义动机等,而社交平台中的传媒“假”事件中,则更多潜藏营销目的。某些官微或公众号在发布、转发权威信息源的消息时,采取借势营销,新闻事件只是作为由头,文末处最终落脚点在于兜售商品。目前,社交营销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营模式。新闻事件通过若干官微、公众号,以及网络推手的双微运作后,不但能够很快形成热点,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更能带来可观的收入。2016年末的罗一笑事件中,信息真假含混,以转发即可善款增加一元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中进行病毒式扩散,难掩集资的目的。而当以消费孩子的病痛做为社交营销初衷被曝光后,一时间舆论哗然,引发诸多社会批判与思考。   移花接木中的“抵官”倾向。社交媒体中的传媒假事件,并非直接受控于职业媒体,新闻事件发生后,往往掺杂大量网民对信息的补充与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出于别有用心等目的的信息便会使整个新闻事件的真相扑朔迷离,其中移花接木手段的运用比比皆是。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中掺杂大量的“抵官”情绪或倾向,极具煽动性,不明真相的受众在难辨信息真伪的情况下,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