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评述
摘 要: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从唐朝后期就出现了私人贸易。然而,自明太祖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官方承认的贸易方式只是朝贡贸易。争贡事件发生后,嘉靖皇帝奉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在强大利益的驱动下,中日民间走私贸易不断发展起来,对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5 ― 0082 ― 03
一、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对明朝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发展已经打破了西周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嘉靖时期力主剿灭倭寇,大力打击中日民间走私贸易,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有部分海商铤而走险。也正是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环境,使得当时中日民间走私贸易更加富有一种生长的活力。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海外民间贸易持打击态度,实行“海禁政策”。嘉靖时期依然奉行祖制,禁海的旨意一个又一个下达,唐婷的《明嘉靖时期抗倭文书研究》统计,从嘉靖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22-1566年)间,嘉靖皇帝共下61道有关抗倭的诏令。然而,东南沿海地区的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并没有就此式微,反而呈现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这种状况固然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历史结果,但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与当时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分不开。
自争贡事件之后,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就此中断。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海商在民间走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时明朝大量的生丝及丝织品通过海商流向日本市场。据《华夷通商考》记载,当时输往日本的丝织品中,从南京输出的有白丝、五丝、绫子、纱绫、纱、绉绸、捻线绸、绢绸、罗、锦、闪缎、金缎、南京缎子、南京绡等。从广东输出的有白丝、黄丝、五丝、七丝、八丝、天蚕丝、绉绸、捻线绸、闪缎、金缎、天鹅绒、锦、二彩、绫子、纱绫等。1由此可见,中国向日本输出丝织品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当时的日本,国内混战,政局不稳,经济发展滞后,对中国的商品依赖程度非常高。同时,棉已经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日本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才能满足本国需求,这又刺激了中国沿海地区开始围绕贸易进行生产。故以丝绵为例,如浙江之湖州素以丝绵之多精甲天下著称。“湖州之民以蚕为田,胜意则皆饶,失手则坐困。绵以两蚕共作茧者为同功绵,值即倍常。若蚕佳者,用一二十日辛苦,收丝可售一两余。泛海之商以每百斤银百两的湖丝至东洋吕宋贸易不过得价二倍,然至日本则每百斤价至五六百两。是故,通吕宋则平常之息,通日本则非常之利,海商岂有不图非常,而求平常”。可见,市场的需求与利益的驱使,直接拉动丝织业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关于当时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李伯重先生主张跳出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思维模式,认为这是中国“早期工业化”开始的表现。他认为这一时期手工业的飞速发展,除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以外,海外贸易也促进了大规模手工工场的出现。
(二)促进中国沿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初步形成
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走私贸易的发展在促进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对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体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加强了东南沿海各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又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初步形成。
在明朝中期,由于抽分制的实行,广东的私人海外贸易较早地发展起来,海禁也相对松弛。在这种情况下,江浙、福建等地区的大量货物被运送到广东,从这里出海贸易。嘉靖间谭纶谓“连年倭患,皆为私通贸易而起,浙人多诈,窃买丝绵、水银、生铜、药材、一切通番之货,抵广变卖,复易广货归浙,本谓交通,而巧立名曰走广。”所谓“走广”,就反映出当时存在大量货物从江浙地区流向广东地区。当时浙人将大量的商品货物运送到广东,而这些货物又都是“通番之货”,非常明显是用于出海贸易的。
随着各地的手工业出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东南地区各省份之间手工业生产原料的流通也日趋频繁。江南地区的丝绸、棉布页比较发达,需要大量的蓝靛作为染料,同事在给丝绸上色的时候还必需要用到砂糖,这些蓝靛和砂糖的主要产地是福建。“凡福之绸丝,绛之纱,泉之蓝,福建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由此可以看出,东南各省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海商的活跃,促进了中日民间贸易的发展。东南沿海各省区位条件的便利,有利于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关于明代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吴承明曾谈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民生用品代替奢侈品,成为长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我国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生活必需品的远距离贸易,将国内不同层次的经贸圈联系起来,统一的国内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