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兰词中花月意象组合的情感表达
[摘 要]纳兰词素有“以情真取胜”的评价,说纳兰词是作者身世遭遇和性格本真的写照。纳兰词之所以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是因为作者在词中使用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审美意象如“花”“月”“梦”“斜阳”“灯”“西风”等等,这些审美意象经过具有敏感匠心的纳兰重新组合、排列、连接后,产生了鲜活的个性和蕴含“寒”“冷”“残”基调的意象结构。这些意象结构被纳兰放入特定的场合中有了“味外之旨”,词汇构成了超越于词汇意义的新质,这也是纳兰词别树一帜的标识。
[关键词]意象结构;花月意象组合;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098-03
意象既是镣铐也是面纱,词人戴上这层面纱以后,就可以允许自己以不平常的方式说话,而正是这一点特质取悦于读者。也就是说,词人对说出的句子负有一半的责任,意象必须负上另一半的责任。纳兰词中意象巧妙的运用,让纳兰的情思注入不同的意象和环境当中,让读者觉得这里面所表达的思想好像注定非这样表达不可,甚至所表达的思想就好像已经预先定型在这语言里面了。巧妙运用意象组合让纳兰词获得某种深长的意味,就像相貌平凡的少女穿戴上华丽服饰后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一样。
一、纳兰词中以“花”与“月”为中心的意象组合
纳兰词以“花”“月”的意象为核心,将“灯”“蜡烛”“残阳”“西风”等等意象植入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意象结构以表达情感并影响了其风格。“花”“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意象。“花”本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其特点是芬芳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代表青春、希望、灿烂的人生,亦能感发意兴。“月”则作为自然景观,可以代表“时光飞逝、两地相思、人生的悲欢离合”,也蕴含着“望月思归、旧梦重温的情节”。人们可以在花开花落和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中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沉浮、荣辱、吉凶等。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原本客观的物象,经过诗人或词人审美情感的化合与点染,就形成了包含人类丰富生活和感情内容的意象。“花”“月”意象的内涵中蕴含着历史传统所赋予的稳定意义的意象,是原型意象。因为“花”“月”的原始意象在人们心中成为一?N集体无意识,蕴含着民族的共同心理体验,反复出现于诗歌中成为原型的意象。它无需特别语言提示,仅仅凭意象本身就可以在读者心中激活相应的体验和情思。纳兰词中的“花”“月”意象承载了他的所有情思,“花”意象出现时,多半是清冷的梨花,凋零的落花,转瞬即逝备受折磨的残花等,可以代表生命的凋零、人生失意、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追怀的感伤等等情绪。纳兰词中的月也是情韵幽冷、残缺不全的,承载着纳兰人生的悲欢离合。当这两个意象与其他意象设计组合,并融入其主观情感后,纳兰词中那种孤寂、冷清、凄凉的基调瞬间被表达得格外动人。
二、“花”与“月”意象组合中的情感表达
历代文人创作诗词时常用到“花”“月”意象组合,如李贺《黄头郎》的“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温庭筠《惜春词》的“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这两首诗中的“愁红”,都指经风雨摧残的花,抑或比喻女子的愁容。李诗中的“南浦”意象与“愁红”意象组合叠加,进一步烘托愁情语境。而温诗的“烟月”与“愁红”意象组合,两个意象一色淡一色艳,对比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自怜自伤之情。我们发现,以上词人用“花”“月”意象组合时,“花”和“月”只是两个典型的意象,只有和其他的意象并列组合后,才能有效传达出自己四周的环境以及词人的心理反应。
相较之下,纳兰词中“花”“月”的意象出现时,却多以“残红、怨红、梨花、黄花、残月、寒月、凉月、冷月、孤月”等通感式意象形式出现,纳兰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沟通起来。比如:《菩萨蛮》中的“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视觉意象“残红”;《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中的“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嗅觉意象“香”,触觉意象“寒”,味觉意象“苦”;《清平乐》中的“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视觉意象“黄花”,听觉意象“砧声”“悲咽”。以上可以印证纳兰擅长通感式意象组合。这些组合的使用增添了词的可感性,揭示创作主体的内在情绪与存在意识,使词的含义也更为丰富。纳兰还把“花”“月”的意象和周边“斜阳、西风、残阳、残灯、残梦、断肠”等意象排列组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词境。如:《青衫湿遍?悼亡》中的“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菩萨蛮》中的“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虞美人》中的“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清平乐》中的“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等等。这种“随物赋形”就是“触景生情”的基础,为词人心中的情感找到一种象征的同构形式,传达主体的想象和心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