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修改
课题释义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 既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眼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纲挈领,统领全文,下文写故都的秋均是围绕“清、静、悲凉”而来的,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心中之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 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心中之秋 *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鉴赏散文的方法 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深入领 悟语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读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 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故都的秋 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学习目标 作 者 简 介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 文:《北平的四季》、 《故都的秋》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准字形 开(拓) 跌(宕) 潭(柘)寺 (训)练 (驯)鸽 金(钏) (椽)子 (掾)吏 (凋)谢 (惆)怅 (稠)密 (喇)叭 (漱)口 咳(嗽) (陪)衬 (焙)烧 (蓓)蕾 深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 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 总起(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 对比中表达了对南国之秋的不满足和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分写(3——10)北国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记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