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香伴主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怜香伴主题研究

怜香伴主题研究   摘 要:李渔的戏曲处女作《怜香伴》敷演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因体香邂逅,以诗文相会,互生倾慕,继而设计争取长相厮守的传奇。近年来,由于该传奇中展现的同性恋色彩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李渔真正的创作意图是借崔曹二人间的诗貌相怜,表达作者对怜才惜才之人的渴望,以及对男权社会下“一夫双美”婚姻形式的赞美。   关键词:《怜香伴》;怜才;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64-02   李渔,清代著名戏曲创作家、戏曲理论家、小说家,他所创作的《怜香伴》在2010年被搬上舞台,并被赋予了浓重的女同性恋色彩。但这实质上是对这部传奇的误读,本文通过对《怜香伴》的解读,分析作者李渔真正的创作意图。   《怜香伴》分上下两卷,共36出。范石的新婚妻子崔笺云到范家佛堂雨花庵朝拜时,巧遇随父进京赶考借住于此的曹语花,崔被曹身上的体香所吸引,二人得以相识并在佛前结为今世姐妹来世夫妻。崔与丈夫商议纳语花为妾,拜托表兄张仲友去提亲,同时游手好闲的周公梦也央求张帮其向曹家提亲。周公梦凑巧听到了范家也要提亲,已正房的名义娶语花,过门后依然为妾,立即进行破坏,险些使范石遭受牢狱之灾。范石与妻子回老家嘉兴励志功名,随父入京的语花因思念崔氏病重,其父招考女门生陪伴她。进京参加会试的范氏夫妇恰巧得知,崔氏通过考试得以和语花相见,语花被父亲许配给了改名为石坚后高中的范石,最终崔向曹父坦白了一切,由皇上指婚,不分妻妾并封夫人。   一、假“怜香”,真“怜才”   李渔在其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中提出,戏曲创作必须“立主脑”,即在设计和安排全剧结构时,首先要确立全剧的中心思想和“一人一事”[1]。而《怜香伴》的主脑,他在开篇就提出:“真色何曾忌色,真才始解怜才。”[2]看来,李渔想借助这部传奇表达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应该赏识,所以,题眼应该在“才”字上。无论是范介夫,还是崔笺云、曹语花,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有才”。范介夫称自己是“腹可笥称,才难斗记。偶歌白雪,争传绝调无双;屡试青钱,不列诸生第二”。他的新婚夫人崔笺云更是才貌双全:“扬州的女色甲于天下,闻得她的姿貌又甲于扬州,才华与姿貌相称。”而曹语花也是“信口成诗,过目成诵”。在那个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渔却将《怜香伴》中的这两个女性设计为“才女”,在佛堂前和诗而相遇相知。《香咏》一出极写二人才思敏捷,饱读诗书,小旦曹语花的一句“美人脂粉香,还不如大娘翰墨香为贵”。二人之间爱的是“才”。崔笺云对着知音曹语花不禁感慨:“谩道是伊能怜我,我更怜伊。”在这里李渔自然而然地将“爱才”转移成了“爱人”。再通过之后的《盟谑》,崔笺云与曹语花在佛前“私定终生”:“只是我们结盟,要与寻常结盟的不同,寻常结盟只结得今生,我们要把来世都结在里面……极和气的兄弟,不如不和气的夫妻亲热。我和你来生做了夫妻罢!”[3]更决计让语花也嫁于范郎。并通过崔笺云之口:“破格怜才输我辈,从来奇妒属男人。”李渔完成了“爱才――爱人――怜人――惜才”的转换。由此可见,《怜香伴》中崔笺云与曹语花之间的情感只是李渔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已。李渔非常重视戏曲创作选题的新颖性,主张戏曲题材以新奇来夺人眼球:“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也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4]《怜香伴》可谓李渔“尚奇”创作追求的最佳注脚,正如全剧下场诗所说:“传奇十部九相思,倒是情痴尚未痴。独有此奇人未传,特翻情局愧填词。”[5]所以,“怜香”实为“怜才”,李渔的真正意图是想通过崔笺云和曹语花两个女子因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互相倾慕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爱才惜才之人的渴望。   李渔的这种渴望源于他自身求仕之途的不顺利。少年时期李渔天资聪颖,加之祖上几代无一人为官,所以父辈们便将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李渔身上。他也把攻读儒家经典,准备科举,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25岁那年,即明崇祯八年(1635),李渔首次应试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成为秀才。然而明崇祯十二年(1639)首次赴杭州应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李渔将自己的失利归咎于试官的不公,曾愤愤不平地作诗云:   “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诗豪。   携琴野外投知己,走马街前让俊髦。   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   姓名刘蒉千古在,比拟登科似觉高。”[6]   李渔将这种对科举考试不公正的愤恨之情带到了《怜香伴》中。通过《贿荐》、《冤褫》、《帘阻》以及《搜挟》等几出,将恶棍混混周公梦和腐败官员汪仲襄的一系列令人作呕的行径写得活灵活现,对科举考试作弊极尽讽刺之能事。在《女校》一出中写选拔考试纪律森严,还设有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