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影响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二叠纪特殊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入手,对含煤地层分布的影响,以及该特殊条件在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含煤地层;生物大灭绝
石炭纪末,所有大陆向着形成统一整体的方向发展,到晚二叠世泛大陆主体已经形成。泛大陆程C字型向东开口,中国华南、华北地区均位于特提斯大区,其中华南位于赤道附近,华北位于中纬度带,大陆整体作缓慢顺时针旋转。泛大陆一直持续到早侏罗世,他的形成导致了远不同于泥盆、石炭纪的气候、板块、古生物、古地理格局。
世界二叠纪气候纬向分带性相当明显。在早二叠纪仍处在全球性的冰期内,在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普遍发育有冰川,北半球中低纬度则相对温暖。煤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带,冈瓦纳古陆有丰富的煤和冰碛岩,北半球大陆已蒸发岩、礁、煤和红层为特征。冈瓦纳古陆的冰川作用从萨尔马克期一直持续到喀山期,西伯利亚亦可能经历了海面冰川的作用。中二叠世早期气候普遍转暖,并逐渐干燥。
二叠纪全球古生物群相当繁盛。我国东部所处的特提斯大区内分布的植物主要为热带气候下的鳞木类以及大羽羊齿类,气候分带性明显,属华夏植物群。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开始兴起。二叠纪的动物界,陆生脊椎动物继续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腕足类、珊瑚类、蜓类特别繁,至末期海生、陆生动物均出现一次大灭绝现象。
二叠世的中国东部,整体上呈现出南海北陆的格局。早二叠至中二叠世,华南地区的东南一带为局限海环境,在断裂作用的控制下,常出现深水相,硅质岩比较发育,不具成煤条件,其周边的上扬子地区在二叠世初期的海侵,是继石炭世海侵的继续,为滨海平原至陆表浅海环境,发育一层碎屑含煤沉积。而此时的华北在紫松期海侵高峰后发生海退,海陆交互相为聚煤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二叠世中期主要为陆相盆地,出现大量淡水双壳类、介形虫化石,加之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该区地层含煤性较好,是二叠纪最重要的含煤岩系。至晚二叠世,全球古生物区系已经初具中生代古生物的面貌,中国东部地区已为典型的热带生物区系,大羽羊齿类广泛分布,发育有华夏植物群。中二叠世末期发生东吴运动导致华海退,华南地区已变为陆相至浅海地形,气候仍较湿润,长兴期发生一次小规模海侵,从而形成了上扬子地区的上二叠统下部含煤的龙潭组,但多为鸡窝煤,且瓦斯较高。龙潭组向上为灰岩相的长兴组及硅质岩相的大隆组。东南一带沉积均以碎屑岩为主。华北此时几乎全部为陆相沉积,上石盒子组发育有薄煤层,上下石盒子组颜色由下而上颜色从灰绿渐变为紫红,表明早期仍为沼泽相沉积,夹有煤层和丰富的植物化石,气候仍属温暖湿润型;中晚期过渡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并逐渐显示出干旱的气候。
总体看来,中国东部二叠纪的含煤三角洲平原沉积相逐步向南迁移,富煤层位也渐次升高,同时煤层厚度逐渐减少、品质渐差。
二叠纪除了沉积有良好的煤田之外,另一点引人注目的就是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现象。此次生物的集群灭绝是历次生物大灭绝中最严重的一次,海洋动物52个科灭绝,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总科数的一半。此期内灭绝的生物有蜓类、四射珊瑚、腕足动物的长身贝类、节肢动物的三叶虫等。关于导致这次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地外成因和地内成因。
1.天体撞击假说
在长江三峡地区,与世界白垩纪与古近纪分界线上δ13C值急剧下降一样,测得该区的δ13C在P/T分界线上也急剧下降,正好在相当位置上发生了海相无脊椎动物的大量灭绝[1]。相应的可以推测出二叠世末期发生了一次外星体撞击事件。在南极附近已发现相应时期的冲击石英。撞击产生的高热气流以及其后空气迅速冷却的空气对生物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另外外星体尘埃会污染空气和水体,同时遮蔽阳光导致光和作用不能顺利进行,对生物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由于生物灭绝的全球性与外星体撞击影响的局限性相互矛盾,加之撞击证据的相对缺乏,该假说有待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2.火山喷发假说
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下,发育有数千平方公里的火山岩,经测定距今约2.5亿年,喷发持续时间约100万年。与外星体撞击类似,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也会产生遮蔽阳光的作用,使光和作用不能顺利进行,植物大量死亡,切断食物链,引发连锁效应,致使更多生物死亡;同时植物的大量死亡也会引起大气中氧气含量的降低,更加剧了生物大量死亡的速度。同时,缺氧环境虽不适合大部分生物生存,但也有在此条件下可大量存在者。比如厌氧的硫细菌,在低氧环境下他们通过还原作用释放出大量的H2S,使水体更具毒性,并逸散到空气中。再者,火山喷发会导致大气成分的改变,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水体,与H2S作用相似,加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