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伟我愿一生守候您
沧桑六十载,甲子演传奇。60年前的11月,华阳河农场开启了建设发展的新篇章。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几代农场人的辛勤耕耘,把蒿草丛生的湖洼之地,变成10万亩粮田,如今的华阳河农场已建设成以“三色经济”为主,集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华阳河农场60年的历史,是农垦人与苦难拼搏的60年、与改革同行的60年。
在建场6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华阳河农场采访党群办公室主任吴伟。作为一名“垦二代”,他对农场的感情与眷恋无比深厚,说起小时候在农场的趣事,嘴边带着纯真的微笑;说起农场的变化,神情中带着自豪;说起自己的工作,更是充满了热爱。“我愿一生,整整一生!充满着血性,流淌着土地的颜色!永远守候着您,这片不老的土地……”这是吴伟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那一天正是他毕业后回到农场工作的第一天。1995年7月10日,怀着对故土深深的眷念和对农场美好的憧憬,开启了他扎根农场的20年工作历程。
苦水中历练成长
吴伟是土生土长的农场职工子弟,典型的“垦二代”。他的父亲原是退伍军人。“华阳河农场第一代人来自五湖四海,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除了西藏和台湾,其他省份的都有。有自己投奔过来的,还有退伍军人转业,知青下放的。我父亲退伍来到农场工作后回老家认识了我母亲。”吴伟介绍道,“我在农场出生长大,只在上大学期间离开过农场一段时间。那时农场的小孩子特别多,有好多生产队,都是红砖青瓦房,小孩子都在门口玩。虽然是五湖四海来的人,但大家都住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点,大家讲话也各不相同,后来就形成了农场口音的普通话。”
回忆起小时候,吴伟满是开心。除了天真无忧的童年生活,父辈给他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勤恳,这种精神也深深烙印在吴伟的心里。“因为农垦比较分散,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农场精神的第一个词就是‘勤恳’。最初这里都是芦苇荡和沼泽地,很艰难,第一代农场人硬是把不毛之地改造成了万顷良田,就连后面的湖堤都是一锹一锹筑起来的。老一辈就是很勤恳,小时候父母都是天刚蒙蒙亮就下地了,天黑了才回来。那时候每个队里都有小学,我们上一年级就会烧饭了,因为等大人们回来再做饭烧水就太晚了。”
1993年,吴伟考取安徽农垦定向委培的安徽省农业大学实践生,根据委培计划要求毕业后必须回农场工作。自小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在农大,他学的是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他说从小到大就没想过做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根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事业也一定会在这里。
1995年从农大毕业后,吴伟回到农场工作至今。小时候的玩伴现在还留在农场工作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1980年代,农场很红火,棉花和芝麻都很出名,特别是芝麻都出口了,效益很不错。后来到了1990年代全都种植棉花,劳动强度很大,效益不太稳定,大部分年轻人出去打工了,第二代农场人很多分散到天南地北。”吴伟说,“我有时觉得华阳河人就像蒲公英一样简单朴实,随缘而行,没有根但到哪里又都能扎根,骨子里都有韧劲。第二代农场人保留了很多第一代人身上的特点,特别是继承了第一代人的吃苦耐劳精神,而变化最大的就是多了股闯劲儿和创新意识。”
刚参加工作时,吴伟在生产队担任技术员,为及时准确掌握病虫信息,他把队里的2000多亩地每三天跑一个遍,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趟露水、顶酷暑、冒大雨是经常的事。那时队里经常会有一些仓库下肥、下药、扛包的重活,之前一直没有干过重体力活的他开始很吃力,有一次连续扛130斤左右一袋的黄豆包,因体力不支重重摔了一跤,胳膊和腿肿了十几天。队领导关心地劝他干一些比较轻巧的活,他总是笑着说:“没事,能干得动。”
1998年、1999年农场遭受重大洪灾,当时,作为队干和突击队员之一,吴伟全程参加了抗洪抢险。1999年的一次抢险,他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身上浸透了湖水和汗水,一直没干过,直到险情排除,靠在值班棚里的草堆上他整整睡了一天。那一年夏天,他整个人晒得黝黑,足足瘦了一大圈。
随着改革前进
经历近10年的基层锻炼,2004年年底,吴伟调入机关工作,从熟悉的农业技术岗位转行到生疏的人力管理、政工岗位,为转换角色,他加班加点学习了大量的业务知识,以最短的时间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2008年他调到总场机关后,一直承担着大量的组织、人事、纪检、老干部等业务工作,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高效、快节奏地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几年来,他起草各类公文累计达260余份,并撰写了大量的工作计划、总结、活动及会议材料。
2011年年初,吴伟调到党办工作,春节过后,农场筹备召开党代会,整个大会材料都交办给了他,时间只有两周。当时他牙齿疼得厉害,无法静下心来写材料,医生劝他保守治疗,为了如期完成任务,他决定拔牙,最后医生也无奈地摇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