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开与杭州中职语文青年团的午夜微话
在杭州,有一群傻傻的青年,他们是来自杭州市1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9位一线教师。他们傻傻地插一杆小旗,成立了杭州中职语文青年团。每个月,他们都为不受待见的“中职语文”相聚约谈;他们傻傻地逼自己读各种各样的书,傻傻地遍访名师,傻傻地探询郭初阳的越读馆语文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也傻傻地追问叶开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何以成为“最好”。为了让“沉睡的学生”抬起头来,为了改变尴尬的语文课堂,他们倒腾了整整一年,甚至傻傻地编出了一本中职语文教材。
教材编出来了,几次试进课堂,学生欢呼雀跃。在这本教材中,有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庄子》选篇,有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还有埃姆朗?萨罗希的诗。但是,也有老教师不满意。最近,这些青年教师听到几位老教师的严厉批评,心里有点没底,坐不住了。
惴惴不安的青年教师午夜叩访,在微信上找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作者叶开叶大侠,就当前所编新教材的困惑和纠结向叶大侠请教。
青年教师:叶老师好!我们是杭州职教的一线青年语文老师。应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我们今年编写了中职语文省编教材。限于教学实际和自身能力,编写过程很曲折也很痛苦。新教材面世后,我们在各种公开课和研讨课中进行了实验,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普遍欢呼雀跃,觉得新教材有趣、有料,也有很多同行提出各种质疑。
现在有一个问题想向叶老师请教。我们在编小说单元时,第一单元定为“认识小说的情节”,单元名为“曲线美”,教学知识目标分别是:矛盾、突转、摇摆。第一篇收录了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这篇微小说一共只有7句,全文如下:
为了落实小说的学习,我们为这篇课文设置了相关练习:
叶开:挺有意思!信息量太大,我慢慢研读一下。这样精短的小说,富于特殊的内涵,很符合海明威所说的“冰山理论”,即文字表面上看着没什么,但底下隐藏着丰富的内容,如同我们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冰山。这篇极短小说是极有可读性,也很有技巧的作品。你们设计的“理解”和“鉴赏”,也很专业,尤其是“鉴赏”的第一个设问“哪两句之间的留白最多”。
青年教师:现在问题是:不少老师学生都很喜欢这套教材,但也有老教师觉得教材中选入这种小说很不严肃。他们认为马克?吐温的“小三文学”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授业解惑”,更有“传道”的重任。他们认为这类涉及“小三”甚至暗示“小三现象”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从教材中剔除。叶老师,您觉得这样的“小三文学”适合选入教材吗?我们很想听听叶老师的看法。
叶开:我们严肃地看这篇小说,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妥或敏感之处,老教师们其实不必太紧张。我在《对抗语文》这本书里专门谈到伪真伪善伪美的大问题。道德伦理从来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和日常生活、具体情感密切相关的。虚伪说教,纸面道德,大多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具体看这篇极短的小说,在如同一篇微博长度的百多字超短篇幅里,隐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极好的学习范本。
青年教师:我们也认为,经典小说首先是艺术的真实,学生阅读小说,即是代入和体验社会的一种方式。读小说,也是读一种真实的生活。我们将这篇极短小说选入教材,最大的考量是让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曲线美”,寻得小说阅读的一些小秘密,当时确实没有考虑文中所谓的“小三问题”。然而,正如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时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如果一味从字里行间搜寻“道德逻辑”,却背离了语文课最核心的“言语审美逻辑”,这算不算“非语文”或曰“反语文”?在“无痛人流”的广告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小学生作业本的今天,我们的中学教材却还以一种“道德洁癖”般的敏感去诘责文学经典,我们总觉得这样的语文教育无疑是保守和虚弱的。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叶大侠应杭州江干区教研室之邀,给杭州市各区语文老师上了一堂课,授课内容就出自《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里的唐传奇《板桥三娘子》。听了篇名,有的老师赶紧翻书,有的老师则感叹:“这在现有教材里怎么可能出现?”它的另类在于,“三娘子”拥有把人变成驴的邪恶法术。当时您对大伙儿说称看过三四种改编版本的《板桥三娘子》,全部都是把最后老人让三娘子变回人形这段删掉了,只写到三娘子“恶有恶报”变成驴子之后,故事就结束了。“其实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作者体现出来的宽容心态,即作恶者在付出了一定代价、赎罪之后,仍然可以得到宽恕。这样的善意,千年以后的我们却没有了。”当时,您认为,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以习题考点为主,分数高于一切,“而更好的语文课,是关注到学生生命的成长。让语文进入生命,并唤醒、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格内涵,使生命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更有意义。”当时为编教材正忐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