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弥复闲适墨香清远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素以徽州文书及书画庋藏立于国内,尤其是馆藏的新安画派作品颇具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书画家黄宾虹、汪采白、许承尧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精湛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当中大多流传有序,保存完好,为新安画派传承体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许承尧则是其中颇有建树的书法家之一,同时更是徽州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收藏家。这不仅仅在于他学识渊博,还在于他热爱家乡,重视本土文化。他的书法及题跋作品始终能够让人感受到其书法魅力,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位曾经的老人书法艺术做出一番探析和审视。
许承尧(1874―1946年),字际唐,号疑庵,晚号婆娑翰林,斋号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安徽歙县唐模(现黄山市徽州区)人,中国“末代翰林”之一。
许承尧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大部分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现安徽博物院)和歙县博物馆。2006至2007年,定居上海的许承尧女儿许家华、女婿徐仁初先生不忘乡梓之情,分三次向原黄山市博物馆捐赠了许承尧、徐丹甫、徐仁初、许家华诸先生书画作品以及民国期间由许承尧总撰的《歙县志》全16册原件、许承尧其子许家桢《疑庵诗》抄本全14卷等文物共50余件。加上馆藏原有藏品22件(套),目前,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共有许氏相关藏品70余件。这批文物对许承尧的书法艺术及其家族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印证了吴立奇先生在《许疑庵先生墓表》中的:“先生爱国爱乡爱民之精神可垂于后矣!”
从馆藏许氏相关的藏品来看,许承尧书法作品和题跋藏品数量相当。书法作品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包括许氏书法、日记、印章等类别。题跋的藏品时代则跨越明清,有中堂、小品、镜片、卷轴、扇面、册页、斗方等多种形式。其中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间有楷书与篆书,草书及行书未见。作品深受汉简和唐人写经的影响,风姿绰约,流畅大方,金石味颇浓,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馆藏品的梳理,尚能从中厘清许氏书法中的碑学、诗学以及收藏一体的人生轨迹,大致总结出许承尧的书法作品创作与社会交际情况,其作品可从三个层面来归类:
第一,具有碑学的渊源关系。清民之际,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婉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许承尧可谓是其中之佼佼者。
以馆藏的许承尧《张迁碑》隶书轴为例(图1)。该轴横38厘米,纵83厘米,尺寸不是很大,上面书写了64个字:“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署款“景武仁兄先生正弟许承尧。”钤有“许承尧印”“檀干村人”“婆娑翰林”印。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境内,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为学书者重之,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许氏这件作品采用了横6字、竖12字的布局方法,相对平稳。在章法、字法处理上朴拙味很浓,严谨而不死板,规矩中有变化,端庄多姿,很见功力。他的隶书书法中以体现《张迁碑》意味最多,也最精彩。
所临《祀三公山碑》立轴(图2、图3),横33厘米,纵133厘米,书为:“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凡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我,民流道荒,醮祠希罕。”署款“中一先生属临祀三公山碑 ?X叟许承尧。”钤有“许承尧印”“婆娑翰林”印。
《祀三公山碑》是我国名垂书史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篆书。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元纳新《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汉三公山碑》一通。”《汉三公山碑》即指此碑。《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如翁方纲所云:
“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齐白石的篆刻也深受此碑影响。
此件作品中,许承尧将碑中的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在线条及字的结构上体现出了一种“率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