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港口地兴起和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古代港口地兴起和演变

第一章 古代港口的兴起和演变 合浦自秦汉始便是我国对外贸易口岸,是中国古老港口之一,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1年)设合浦县算起,至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由古代合浦港到近代北海港,约历二千年。古代合浦港口主要由廉州、乾体、大观港(大风江)、冠头岭内(今北海港)、北湾(今北海港)、白龙港、永安港(今铁山港)等处组成。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抵港船舶吨位的增大,以及受海岸地势上升的影响。港口主要位置由南流江河口南移到水深的海岸,由乾体移至今北海港一带。 第一节 宋代以前港口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合浦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地区,自秦代开凿灵渠和马援率师修凿桂门关后,商贾可以从中原溯湘江,过灵渠,沿桂江,经浔江、北流河,再过桂门关,沿南流江抵合浦出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上交通和贸易来往。这是古代中国一条沟通南北,利用南海,联系海外的天然水道。“合浦”的含义,就是江河汇集于人海口之处。先秦时期,合浦一带已有了航海活动。两汉时,合浦成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东汉初,合浦郡治从徐闻迁至合浦县,隶属交州刺史部。合浦县不但一度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重镇,而且是南海市舶要冲。宋朝以前,合浦县沿海的永安港(今铁山港)、海门(今乾体至冠头岭一带水域)和大观港(今大风江港),是船舶主要寄碇之所,曾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主要港口之一。 一、原始港口的出现 从北海市地貌特征来看,为沉降海盆地质结构,属第四纪更新冲积层。远在寒武纪(五六亿年前),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在三叠纪末期(一亿八千万年前),我国西南和印支半岛发生一次强烈地壳活动。受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影响,北部湾盆地北部边缘间歇性地回升,北海市一带上升为陆地。受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形成北海市口岸四至五级海蚀阶地及海蚀崖的海岸地貌观。其中,以北海港、铁山港和涠洲岛的海岸最为明显。 进入新生代(7000万年前)以后,由于地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有过海浸。铁山港口南部至营盘镇黄稍、白龙一带,西村至大冠沙、银滩一带,都沉积了滨海砂堤沙地。受近晚期的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的影响,北海港及附近曾发生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涠洲岛、斜阳岛,岛上全是火山灰类堆积。在北海半岛东南和西南方海底各有一条深槽,属北东向的南流江区域大断裂带,分别由北海港和铁山港口直通北部湾。现代海岸地貌学认为,今北海市海岸地貌主要是一万二千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期的冰水大规模消融所发生的海浸,在各种海岸动力因素(波浪、潮流、河流等)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今北海市区的石子岭和冠头岭等处原是残丘,其余原是港汊,古人亦谓这里为“泽国”。二千年前的海域,比现在更深入内地。由于北海半岛间歇性地上升,以每10年上升l至3厘米计算,二千年来北海市海岸平均上升2米至6米,有的地方甚至10多米。加上南流江挟带大量泥沙送往大海,在河El处沉积起来,日积月累,堆积成550平方公里的南流江三角洲,推进和石子岭、冠头岭一带连成一片。今北海市区的珠海路、海角大道、银滩大道、红坎村,以及营盘镇政府大院附近和党江、乾体一带的地面,都复盖着10多米厚的海积层,就是昔日为海底的明证。 市区的地角匙羹岭和铁山港区的北窖岭西沙坡遗址,也是古代港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步形成的历史见证。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地越人就.在合浦境内依山傍海从事农耕和渔猎活动。1957和1978年在合浦县境内出上的新石器,有石锛、石铲、砺石等十五件。石锛是我国百越文化的特征,而百越文化的创造者主要是越人。今市区的地角、铁山港区营盘镇黄稍村西面的北坡,白龙村委西北的红沙田村附近和沙田镇大坡岭山岗,以及地角匙羹岭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除了出土石锛、陶网坠,也出土了罐陶片。这些遗址一般都位于港湾出VI处,其附近为海岸冲积台地,对先民们从事渔猎生活十分有利。从这些出土的石器可以证实,最晚在新石器时代,史称百越族系之一的西瓯越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用自己辛勤劳动开发了合浦沿海港口。当时,海域曾深入到今合浦县廉州镇一带。沿海港口是越人从事“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的地方。先民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基础上,开创了航海活动。处于南流江下游的故城旧州至廉州镇的河口,以及今北海市沿海的港汊、泻湖,最早成为当地独木舟寄碇之所。 据《逸周书》记载,商汤(公元前17世纪)夺取天下后,下令广西境内的先民进贡珠玑、玳瑁、象齿等物。周成王十年(约公元前11世纪)交趾南面的越裳国(今越南中部),向周朝进贡。与此同时,“四方贡献,南海贡鱼革、珍珠、大贝”。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越裳等国由今马来半岛抵中原,合浦沿海是必经水道。春秋战国时期,越裳国改为“朝贡百越”,与今中国南方沿海的越人来往。此时合浦所产的明珠,已和南洋的象牙、翡翠等珍品一起流入中原。同时,中原的物产也经合浦郡销往南洋。当地的骆越人素善航海,很早就与南洋地区发生经济联系。《越绝书

文档评论(0)

181****2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