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

PAGE PAGE 226 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 張 淑 美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一、前言 死亡,是人類發展過程的終結,亦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現象。然而,在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教育體制中,死亡的相關話題經常被視為是一項禁忌。因此,我們慣於盡可能避免討論死亡,更遑論預先準備死亡。但是,如此過度的忌諱避談反而讓我們更加無法了解生命的真相,尤其在面臨了生命中的生離死別等失落事件時,在心靈上造成重大衝擊,悲痛的情緒往往難以平復。九二一大地震為例,這個台灣百年來最嚴重的天災在一夕之間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對於在毫無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經歷了家園毀壞、親人慘死的生還者而言,無疑的是生命中最難以抹滅的創痛。然而,在浩劫之後,除了感慨人生的無常與生命的脆弱之外,實應深思死亡與生命之間的關聯。正如Kastenbaum和Aisenberg(1972)所言,當我們對死亡愈了解,則對於生命的看法就愈積極,進而能夠創造並統整生命的意義。因此,教育的目的既是在協助學生面對現在或未來生活的重大問題,而死亡又為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環,也是人類生活經驗的一部份,故學校教育對於生死的問題應予教導,死亡教育實應納入教育的範圍中(Crase,1978;Gibson et al.,1982;張淑美,民78)。而Crase(1982)更是力倡死亡教育,認為死亡教育不僅在教導死亡和瀕死的問題,更重視如何為生命的過程添加意義。 死亡教育學者莫不認為,死亡(和性一樣)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吾人生活經驗的一部份,教育的內涵應以全人發展的角度來開展,則有關生死的教育就應予教導(Wass, 1994;Corr et al, 1997)。兒童自幼年開始即對死亡產生好奇與疑問(張淑美,民78),卻得不到父母,以及老師的教導,兒童容易被籠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紗之下,只有透過電視、電影、報章雜誌、童話故事書(乃至神鬼故事)等,略窺死亡面貌。但也因無法獲知真相,容易受到或誇大、或不實、或扭曲、或神秘的報導所影響,使兒童或青少年容易產生錯誤或片面的死亡認知,影響其對死亡的態度,往往是恐懼、害怕、恐怖疑惑、神秘、納悶...等等,多是負面且複雜的情緒(巫珍宜,民80;張淑美,民85、民88)。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兒童或青少年的自殺傾向,和其存有不正確的死亡觀念有關,有自殺傾向者可能有較低的「死亡排斥」(repulsion to death)、「生命吸引」(attraction to death)(如Orbach et al,參張淑美,民86:36 ) 從上述已揭示出吾人自幼即應接受死亡教育,以涵育正確死亡認知與態度。以下擬針對兒童的死亡概念之發展,討論其教育涵義;並提出兒童生死教育 國內死亡教育的引進雖已有二十餘年歷史,但約在民國八十二年左右在故傅勳教授著《生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乙書(台北:正中書局)之後,死亡主題方較被公開談論,民86學年度南華大學成立「生; 學研究所」,許多大學均開設「生死學」相關課程,國人似較能接受「生死學」與「生死教育」的名稱(詳參張淑美,民89);另「中華生死學會」也於民國88年9月3日奉准成立。因行文之便,本文中「死亡教育」與「生死教育」交互使用,專指「教導和死亡、失落與悲傷及其和生命的關係,藉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教育」,也可說是「從死論生」的「生命教育」。 國內死亡教育的引進雖已有二十餘年歷史,但約在民國八十二年左右在故傅勳教授著《生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乙書(台北:正中書局)之後,死亡主題方較被公開談論,民86學年度南華大學成立「生; 學研究所」,許多大學均開設「生死學」相關課程,國人似較能接受「生死學」與「生死教育」的名稱(詳參張淑美,民89);另「中華生死學會」也於民國88年9月3日奉准成立。因行文之便,本文中「死亡教育」與「生死教育」交互使用,專指「教導和死亡、失落與悲傷及其和生命的關係,藉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教育」,也可說是「從死論生」的「生命教育」。 二、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與其教育涵義 (一)、死亡概念的涵義 死亡概念(death concepts)是由一些「次概念」所組成的複雜概念,其發展是從兒童時期的不成熟了解至成人期的成熟了解。Speece & Brent提出三個最重要的次概念:「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無機能性」(nonfuntionality)、「普遍性」(universality)等三個(Speece & Brent, 1984)。所謂成熟的死亡概念,即指能了解凡生物體一旦死亡則其「肉體無法再復活」(不包括精神或靈魂的層面)、「所有界定生命的機能均停止」、「所有生物體都會死亡」。張淑美(民78)則綜合許多文獻,認為「原因性」,亦即了解「導致生物發生死亡的原因」(包括自發因素或外力因素)也應包含在內。 (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