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实现从“输血”转向“造血”.docVIP

教育要实现从“输血”转向“造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要实现从“输血”转向“造血”   摘要: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引发社会关于创新杰出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国家也由此更加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国家都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下一代列入了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当今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完全没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也没有真正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的学生不会思考、提不出问题、不能自主自立自强,因此教育要实现从“输血”转向“造血”,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晕餍в? 输血 造血 创新人才   有人曾说学生的等级可分为四等:最好的是牛,喂之以草料,分泌牛奶;其次是酒壶,冠之以液体,可如数倾出,仅有少数遗留;再次是破碗,盛之以水,若如数倾出,则涓涓不剩;最漏为漏斗,倾以污水,水则流出,渣滓尽留其中。此比喻将学生分别比喻牛、酒壶、破碗、漏斗,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学生的几个层次的差别。但我们是不是得认真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是牛,能将草料变为牛奶,有的是酒壶,能将液体如数倾出,有的是破碗,而有的却是漏斗,污水从中流出后,渣滓尽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方仲永为什么儿时是牛,成年后却沦为漏斗?而名垂千古的发明大家爱迪生为什么由儿时的漏斗变为后来令人瞩目的牛?答案不言而喻,是教育,是教育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方仲永五岁因诗闻名于乡野,却因其父不当的教育方式而最终使其沦为平庸之人,而爱迪生因其母亲良好的教育方式成为流芳百世的名人,所以学生的成才与否关键在于教育,好的教育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牛”,因此我们要实施创新教育。   一、钱学森之问引发全国创新人才培养大讨论   2005年温总理看望病重的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中国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么一问,不仅温总理,全中国热爱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们都为之一震,“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与中国沾边的问鼎诺贝尔奖的都是华人、华裔,而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华儿女?即便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不是我们教育体制下的杰出成果”。难道是我们天生愚笨,不及那西方的红毛绿眼吗?那为何我们的祖先能早于西方几乎一千年算到圆周率前七位,比西方早几百年大规模航海,最令人瞩目的世界四大发明为何都源于中国?据研究表明,公元前6世纪至11世纪,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成就、发明或创造共231项,其中我国有135项,占总数的58.4%;11世纪到16世纪,世界上的科学成就、发明或创造有67项,其中我国有38项,占54%。比前一个时期下降4.4%。鉴古知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由科学技术的复兴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诸多事实证明,我们绝非坏苗,只不过是后天的营养水分不充足,所以发育不好,没办法长成健壮的牛。   牛能将草料分泌为牛奶。把学生比作这样的牛,实际上是指学生的一种创新能力。他不仅像酒壶一样除了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从而可以运用到实际中来,而且他还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有知识加以创新,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便是牛奶。我们大家可以依此去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像牛这样能把价值升值亿万倍的人才,那历史的车轮是不是更滚滚向前?我们都渴望这样的人才,但关键是:怎么样,怎么样才能让学生都变成牛而不是漏斗?教育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人的一生最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一个人的成才绝对不可能脱离学校教育。但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几乎是机械地教学,机械地进行题海战术。当学校教育沦为高考进名校的附庸时,学生如何具备创新能力?当学生都学到麻木而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能思考,拥有无限创造性时,他们又该如何问鼎诺贝尔奖?   优秀的老师就是在扶着学生练习走路的过程当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能独立跑,最后不仅会跑,更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牛”。   二、教育功利化,没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