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外建筑改造例子汇总
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
4.1 交通枢纽型
4.1.1 柏林中央火车站
(1)概述
柏林原有两个火车站,柏林东站和动物园火车站,历史上分别属于东柏林和西柏林。德国统一后,两个小规模的火车站与首都柏林的地位极不相称。不相称的不仅仅是车站,还有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功能。由于原有的两个车站基本上都是东西方的终点站,所以东西欧的连接在“铁幕”打开之后很难适应统一后的交通运输需求,成了大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交通枢纽的整合。
柏林中央火车站是德国战后最大的建筑工程,耗资7亿欧元、历时10年精心打造,于2006年世界杯前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火车站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施普雷河河畔,毗邻总理府和新建的议会大厦,离著名的观光景区勃兰登堡门、帝国议会大厦和菩提树大街仅有十几分钟的步行路程。这里也是过去“柏林墙”的所在地,横跨东西柏林。车站位于柏林墙旧址以西不远,是城市最高建筑物。它占地1.5万平方米,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火车站,每天将有超过1100列火车进出,可接送30万乘客。尽管车站体形巨大,但造型轻巧别致,它的半透明屋顶由9117块玻璃面板拼成,它将成为柏林继帝国议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后的第三座地标性建筑。
(2)车站综合体建设
从空中俯瞰,新建的中央火车站呈现出中文草字头结构(如图)。草字头的一横,是东西走向的铁轨。轨道两旁450米长的站台上是带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拱形玻璃屋顶。草字头的两竖,则是南北方向长达160米的五层玻璃钢建筑。中间的三层是“购物世界”,有80家商店,购物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全天24小时营业。车站里面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吃穿用到图书和报刊,从名牌产品到普通的文具用品商店,从邮局到旅游服务中心等等,一应俱全。
图4.1.1 柏林中央车站(Lehrter Bahnhof)效果图
柏林中央火车站是目前欧洲最大也是最现代化的中转车站。每天可以接纳30万乘客,能够停靠1100次列车。其中远程列车164列,地方铁路区间车314列,城市快速交通列车600列以及今后可能还要增加某些线路的地铁列车。车站内安装了54座滚动式电梯,直升式电梯34座。新车站也是“通向世界的大门”,是“建筑工程技术的杰出之作”。四面八方的列车都可以在这里停靠并继续前行,从莫斯科到巴黎,从罗马到斯德哥尔摩,等等。车站有如机场航站楼,地面轨道长320米,地下月台长450米,拥有80多家商店。连接巴黎和莫斯科的东西线列车从高出地面12米处进出,而连接哥本哈根和雅典的南北线则在地下15米深处通过。如下图所示,形成了高架轨道、地面铁路、地下轨道的三维立体交通换乘体系。
图4.1.2 柏林中央车站(Lehrter Bahnhof)断面示意图
图4.1.3 柏林中央车站(Lehrter Bahnhof)断面示意图
(3)分析与借鉴
德国政府花费巨资,历经数10年精心打造了全欧洲最大的火车站。并将作为柏林新地标和“跨世纪工程”被评为全世界最“漂亮的火车站”。柏林中央火车站的建成,对交通枢纽地区的综合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1)集多种功能要素于一体。交通枢纽综合体涵盖了如下一些功能:对外交通火车站场(30万/d,1100对火车),市内交通轻轨、地铁车站,高速道路,停车场,商业服务(80家商店)等。
2)空间布局:车站枢纽位于东西欧联系的交通要塞上,其周围用地紧张,故采用了紧凑的建筑综合体的形式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3)竖向布局:高架轻轨、地面铁路、地下一层地铁的三维立体交通换乘体系;停车场布置于半地下层和地面层,并且与旁边经过的高速道路方便联系。三层、四层、五层布置商业设施,环形的中庭可以上下通视。
4)开发模式:经归类整理,本案例属于立体式集约开发模式。亦即采用建筑综合体的形式,在一座建筑中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转换,同时兼顾其它功能。优点:便于不同交通方式的短距离换乘,尤其在成熟开发区用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实现多模式交通转换,方便配置附属功能设施。缺点:综合体内部交通衔接繁杂,与周围道路匹配要求高,对疏导、信息等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挑战。
4.1.2 日本大阪钻石地区交通网络整合
(1)概况
大阪站前钻石街地区地下交通网络以缓和该区域地上交通的拥堵、提高本地区的交通便捷性为目标,它作为地下城市开发的一环,在临近的大阪车站、阪神-阪急地铁的各梅田车站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片福联络线樱桥站之间构筑相互连通的公共地下通道,沿这些通道布置各式各样的店铺,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同时配套建设了公共地下停车场,以形成一个安全、舒适、富有魅力的地下交通网络。
该项目1991年6月正式开工,经过近4年的时间,于1995年10月竣工。其开发主旨是“营建安全、人性化的城市”,建立了一套综合管理全部设施的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地区防灾体系,方便老人和残疾人使用。同时,借助高高的天井和带有可移动穹顶的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