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绩效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析.docVIP

周边绩效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边绩效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周边绩效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周边绩效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周边绩效影响因素对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探索具有启发性。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实践结合,从教师周边绩效的前因变量――个人动机与组织环境角度切入,分别对教师需求层次、工作特性、组织公平、领导-成员交换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借鉴思路及应用举措进行了分析,由此探索出周边绩效视阈下的动机、环境双耦合师德建设路径。   关键词:师德建设;周边绩效;个人动机;组织环境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2017.06.0027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1]。习主席关于“四有教师”的提出,为“师德”建设明确了方向,体现了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和谐育人的导向,“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一方面师德建设意义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师德作用发挥迫在眉睫。   从“绩效”二元结构划分切入,周边绩效起源于角色外行为的提出。1993年Borman & Motowidlo将“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行为专指“那些超出工作本身的范围要求,但能为任务活动和程序提供组织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环境,并独立贡献于组织整体绩效的行为”[2]。高校教师周边绩效行为被界定为“职责外的,除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以外的其他行为或潜能,虽不构成教师个体的工作绩效,却对学校的组织整体绩效有着正面影响”[3];反映其“人际和意志行为”[4],及“体现其精神品质”[5]。   不难看出,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内涵与教师师德的范畴有紧密的联系,具有极大的共通性。将高校教师的师德与周边绩效加以关联,借助“周边绩效”以拓展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路与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机制与措施,对高校师德长效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与周边绩效的关联分析   在高校教师的周边绩效研究中,从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关系的角度考量,?业道德、职务奉献、助人合作、教学效能、师生互动、教学价值成为教师绩效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一阶因子[6],而其中的前三项即为周边绩效的范畴,区别于后三项的任务绩效而存在;探索性实证研究下,高校教师周边绩效又被划分为五个维度:工作热情及责任、助人与团队协作、遵守制度规范、组织认同、额外付出[4]。也有研究沿用经典周边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的二维划分涵盖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内容,并提出高校教师内在因素与外在高校组织条件共同作用于周边绩效[3]。   从周边绩效的前因与结构上,虽然“师德”作为“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相适应的观念、情操与品质”[7],更加倾向于“职业道德”、反映精神境界,而“周边绩效”则更关注于绩效表现与产出,但二者仍在重要性、作用性、整体性上高度相关。   从其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绩效的比较来看,“师德”与“周边绩效”同样关注于人与环境的互动,而非关注于任务;是软性行为而非硬性行为;间接作用于组织而非直接作用于组织;由个性和动机驱动,而非由知识与技能预测。   从其形式及对组织的作用来看,“师德”与“周边绩效”在现有的考核与评价体制下,更接近于角色外行为;是以过程行为为导向的绩效,并能促进任务绩效的提升;是工作情境中的绩效,反映高校的社会特征;有助于组织发展与核心价值的建立,并贡献于组织长远发展。   从其内涵与内容上来看,“师德”与“周边绩效”更关注于“人本”即行为与潜能;其难以用单纯的业绩标准来考量,而更多体现在道德、奉献、敬业、守则等软指标上,是一种肩负工作任务之余的自觉与自励,是一种超越可视成果之上的精神与品行。特别是置于高校的具体环境中,师德是“软实力”,是“生产力”,是“内驱力”,也是“持久力”,这与周边绩效的组织贡献性吻合。   二、周边绩效影响因素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师德”与“周边绩效”的相关性,使得以“周边绩效”的影响因素来拓展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路具有了理论依据与创新可能。   (一)内因激发对师德建设的作用机制   从周边绩效的前因变量――个人内在因素角度切入,高校师德建设应重视“个人动机”因素的满足与激发。高校教师为高知群体,其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需求层次集中在尊重与自我实现上。以往以“知识培训与宣贯教育”促进“思想境界与修为提升”的思路,无法抓住内在因素“动机”的核心,错把无“意”当无“知”,导致既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