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模式覆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下国家模式覆灭

天下国家模式覆灭   秦汉帝国,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都有其特点,才能形成庞大而充实的主体,并且足以吸纳新的族群和地区,继长增高。其实,在两汉之际,有些特征就已经发生了质变。经过东汉的继续演化,如此大帝国,居然崩溃,形成三国魏晋的局面,终于经历长期“五胡乱华”的南北朝。这一段四百年的分裂,经历了衰变和重整;结束以后,中国又有了隋唐统一的天下国家。   儒家丧失活力   西汉天下,从董仲舒的宇宙论吸收了五行轮替的观念,将君主天命看作经常改换,不由一姓一朝永远继承。在武帝的时代,正是这个观念引发了许多儒家学者的让贤理论。有学者直接提出,汉代的天命已经结束,应当由贤人承受新的天命。武帝经常改元,就是希望以此重新开始新的天命。哀帝甚至于自己改变国号、帝号,希望能够以此消灾。王莽代汉,自称“新”朝,更是希望以此落实汉室禅让,由他承受新的天命。刘氏宗室的复辟运动,以“更始”为年号,意味着重新开始。甚至光武帝也借用“赤伏符”的预言,确认自己是重新受命的君主。   这是儒家今文学派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他们不畏帝王权威,坚持天下不是一姓一家独有,君权是为天下而存在。这一套理论和儒家宇宙观有密切关系,汉代儒生发展了一套解读预言的谶纬之学,当然不外造作的假预言。王莽却可能真的相信自己承受了天命。可是汉光武很清楚,谶纬只是政治运作,所以他警告后人,不能再玩弄这一套愚人的花样。从此东汉禁绝谶纬之学。西汉的儒学是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希望能够在世上开创大同。东汉的官学却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对一、两个字眼,可以有烦琐的考订。从好的方面说,东汉的儒学目的在清理儒家经典,排除谶纬之学这类附会的资料。从另一方面看,这一套学问,远离了儒家淑世的宗旨,成为烦琐之学。虽然东汉末年太学生们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批判朝政,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却丧失了西汉时的活力。   文官系统被大族垄断   汉代的文官制度,原来的设计是以丞相为百官之首,全国的政务,是由丞相负起全部的责任。用今天的术语说,皇帝代表的是政权,文官系统代表的是治权;二者彼此制衡,颇有今日内阁制的精神。固然,霍光当权的时候,实际上大将军就是代理君权、总持内外的独裁者;但在制度上,文官体系还有独立运作的精神。东汉时代,君权强大,内廷的尚书――亦即皇帝的秘书处――替代外廷总持政务,文官系统不再独立。从此以后,中国两千年来,不再出现真正有独立性的文官体系,足以抗衡皇权。后世每一个朝代,制度上都有过独立的文官系统;实质上,都是由“内廷”的秘书班子辅助皇权,实行专制统治。   西汉的察举制度仍旧存在,也依旧凭借儒家精神,由乡里郡县甄选符合儒家行为标准和能力的学者进入文官系统。然而东汉时,在实质上不再独立的文官体系内,儒家的理论精神已经无法落实以匡正皇权。凡此改变,都使东汉政府脱离西汉原初设计,难以具有限制皇权的力量。   文官体系为皇权服务,官员们也就只注意自己的功名利禄,难得再有人坚持儒家理想。察举制度原来是地方长官在当地的属僚中选拔人才。日久生弊,地方上一些官宦后代,逐渐垄断在乡梓服务的职位,从此逐步进入官场。许多已经任官者,在彼此乡里互相交换荐举朋友的子弟。这样,东汉出现了地方豪族,他们无形中构成一个官僚阶级,成为实质上的贵族。人才流转和讯息的流转,乃是汉帝国制度的重要特色。经过如此演化,这个由大族垄断的文官系统,不再能够反映地方的意见,也不再能够容纳各处的贤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大族,面对强大的皇权,不再抗争和平衡。那些太学的学生们和在各地讲学的学者,即使常常抗议,都不过是局外人而已。东汉的君权,经常旁落:一般言之,皇帝年龄都偏轻,以童稚之年接位,常常依靠外戚辅助,幼主长大,往往依靠身边的宦官,排除外戚,夺回政权,东汉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成为常事。   礼制之学在豪族中诞生   既然地方有这种豪族掌握权力和财富,他们对地方的政治当然有极大的发言权。原来的制度回避本籍,中央派来的官员都来自他乡,他们必须依靠当地的人才担任辅助工作。主官和僚属之间,也有一定的平衡。现在豪族握有地方的控制权后,外来的官员,只能一切仰地方豪族之鼻息。地方与中央之间,不再有互相制衡的机制。地方慢慢成为独立的单位。东汉末年,如果只是因为外戚和宦官的乱政,以原来的机制,国家不会很快就崩解。然而正因为地方已经长期由豪族们据有,一旦中央发生权力真空,全国分崩离析在所难免。所以,汉室最后一次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两败俱伤。军阀董卓进京,中央没有合法的政权,全国诸侯纷纷起兵;那些地方势力的武力,就是由豪族提供,拥戴原来的州郡长官,或者豪族中的领袖,割据一方,逐鹿中原。西汉帝国的结构,特色是上下之间的平衡,基础厚实;东汉逐渐丧失了这一特色,栋折梁摧,也就站不稳了。   从东汉出现豪族,以至于三国时代,各处都有大族领导的地方势力。两晋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