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历史发展与制作工艺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红灯笼历史发展与制作工艺研究

大红灯笼历史发展与制作工艺研究   大红灯笼又名红庆灯、红纱灯、气死风灯、祈赐风灯,是在竹制框架上蒙糊红色纱绢而成的一种纱灯。红色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形与中国古代钱“元”的发音相同,代表圆满与富贵,其上下部分多饰金纸剪制的如意圈纹,底端缀金色丝线流苏。它是良辰喜庆之时必不可少的装饰灯品,点亮时通体透红,显得喜气洋洋、温意融融,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      大红灯笼的来历      灯笼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徐炬说:“灯笼一名‘篝’,烛燃于内,光映于外。”“篝”字最初指竹篓。从字形也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用竹条编成,且周身布满网眼儿的器物。《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士大夫则用丝织品――帛来制造灯具。帛薄而透光,华丽美观。   大红灯笼源于古代标明官衔、字号、身份的门灯(风灯)。起初灯笼素白无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红灯笼在解放后逐渐风行全国。   过去,北京专卖灯的叫“灯笼铺”,兼做兼卖的则称“灯局子”,它们集中在前门外廊坊头条一带,以至这里被誉为“灯笼大街”。据《三六九画报》1942年14卷2期记载:“灯扇铺,多在前门外廊坊头条。所制灯品工巧精美,为北京特产之一,举世所知者也。”   制作红灯笼的李洪彬老师傅回忆,1949年中南海那里有大量的红灯笼,是李冬雪带去了几个人将现成的人字架用肩扛手提搬回,灯制作完毕再用人力抬着送到中南海,那时单位没有车及任何交通工具能运如此大的灯笼。换了面、换穗子整旧如新的大红灯笼,非常漂亮。   解放后不只是国庆节张灯结彩,“五一”“七一”“八一”都挂红灯笼庆祝。      大红灯笼的制作工艺古今比较      在老北京的灯笼铺中,文盛斋尤其著名,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清嘉庆十一年,传承自明朝末年的传统手工艺,至今有200年历史,如今仍用传统的手法制作灯笼。文盛斋制作的灯笼,自上到下主要由灯环、两根灯簧、上下灯盘、别棍、布面、灯穗8部分组成。制灯原料选用生长3年的毛竹、生丝纱、木材、铁丝、金纸、丝线等。传统做法需要22道工序。工艺程序是先将毛竹劈成板,破成竹条,将木材旋成外圆内空、薄厚一致的上下灯盘。把竹条两端用铁丝穿好,嵌入灯盘凹槽并固定,灯簧贯穿上下两个灯盘,有用粗铁丝窝成的,也有用铁管打眼制成,这样就制成了灯笼的骨架。然后整理好骨架周正的圆形,用小线固定,防其走样。用水蘸湿生丝纱贴于竹条上,用熬制好的猪皮鳔胶粘住接口处,每隔几格糊一块,干燥后裁下剩余的布料,再糊剩下的格子,最后均匀地涂刷鱼鳔。干燥后,使灯笼伸缩柔韧有余,又能填补沙眼之空隙,使灯笼又有氧气通过,又不透风。生丝纱经纬方眼间便被鱼鳔蒙上了一层薄膜,燃烛于内,辉光四射,风吹不灭非常实用。鱼鳔是大黄鱼、黄花鱼、墨斗鱼三种鱼的鳔熬制而成。将大黄鱼鳔取出晾干(乃是上等食品及补药)泡在水中,泡白再用蒜锤子砸,砸得愈细愈好,加热熬成汁,又黏又透明。金纸剪成的如意云朵是用面糨子加上烯醇胶调配而成。烯醇可以防雨。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的短缺,鱼鳔改为用水稀释的乳胶,糊灯之生丝纱改为洋纺或红布。灯笼只要达到l米高就要装饰回纹、云朵,只要达到1.5米高就要装饰网穗和独穗。   1956年文盛斋经过改制,与其他厂合并成立了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如今事过境迁,厂内最年轻的工人已经40多岁了。每年除一些大的酒店、商场定制几盏大灯以外几乎没有其他销路。用传统手法制作灯笼耗工时、人力,价格高、品种单一,销量不好,每年的利润总额不到5万元。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进厂制灯了,很多老艺人已去世,古老的技术面临失传。   位于河北省藁城市屯头村灯笼制作厂,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所有制形式采用家庭私营,一家一厂,家家生产,每家年产销能力都达1000万套(件)以上。与传统的制灯方法相比,屯头村生产的灯笼采用较先进的材料工艺技术,将传统灯笼的各部分零件在结构和材料上加以改进,省去不必要的工序,节约成本,减少工时,样式新颖多样。   如在各部件的改进上灯盘采用注塑造型,大小统一,轻便实用。竹条已全部由铁丝代替,在两头各弯两个小弯插到灯盘周围的小孔内。灯簧支高点设计的机关巧用折叠伞的伞杆撑子,使支收更方便。   在工序的改进上灯面由六块左右橄榄形的布缝成布套,铁丝在内部一撑,圆形的灯笼便快速成型了。因为采用不同的布料,矾灯的工序已经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自产的白胶涂刷灯笼上下的布面。   在节约成本上,河北生产灯笼户更有妙招。如直径约45厘米以上的灯笼均采用直径约10厘米的灯盘,稍大些的灯笼灯盘就显得小了,而大灯盘相对较贵,同时收灯时占的体积较大。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